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 , 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C: 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 让同学们觉得轻松,记得牢固。 D: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
2、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无动于衷 沉醉 绝处逢生 愿望 C: 无动于衷 沉湎 左右逢源 奢望 D: 无动于衷 沉湎 绝处逢生 愿望 |
3、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显示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B: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之“静”,表现了作者游玩时的愉快的心情。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若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还是如近邻一样亲近,表明知心朋友的声息相通。 D: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将老翁的命运和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起来。 |
4、 | 下列对作品理解及句子赏析有误的一是( ) A: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风格刚健质朴。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B: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选取后一句,不仅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而且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的原意为: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后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D: 《爱莲说》中,作者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两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 “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力学习,发奋有为。 D: 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先是走进上海,随后飘到美国,继而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迸溅(bìng) 柔媚(mèi) 呜咽(yè) 山岚雾气(nán)B: 矗立(zhù) 踉跄(liàng) 绚丽(xuàn) 鳞次栉比(zhì) C: 祈祷(qǐ) 枯瘠(jí) 翘望(qiào) 旁逸斜出(yì) D: 琐屑(xiè) 镂空(lòu) 雄踞(jù) 争妍斗艳(yán) |
7、 |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
8、 | 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近200年来,地球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C: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D: 通过采取机动车“限行分流”等措施,使蝶园路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
9、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中的诗句。 B: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C: 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 人的一生总是在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
10、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 应(yīng)和 黄晕(yūn) 花苞(bāo) 化妆(zhuāng) B: 酝酿(yùn niàng) 着(zhuó)落 烘(hōng)托 澄(chéng)清 C: 淅沥(xī lì) 抖擞(shǔ) 发髻(jì) 瞭(liáo)亮 D: 悋(lìn)啬 棱(léng)镜 静谧(bì) 窠(kē)巢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湖口送友人①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友人: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 1 )“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独”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孟子,名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2 )下列选项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行拂乱其所为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 )文章开篇例举了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 4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 5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昆虫
①昆虫也能供人类当食品吃?
②是的。现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学学院内,一位女教授胡列塔•拉莫斯•埃洛蚀伊正领导着她的动物专业研究小组,研究着将昆虫当食物的课题呢!
③其实,早在许多年以前,在那些因受地理条件限制,发现农业生产有困难的地区,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人们已经把昆虫作为食物了,有的还作为粮食来吃哩!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里,如美国等,专门商店或饭馆、餐厅里也经常出售用昆虫做的罐头或菜肴,较多见的是蚂蚁、蛾蝶、蛾状毛虫,蜜蜂幼虫、蚕蛹、龙舌兰红囊、蜜蜂等。
④至于在墨西哥,人们食昆虫同样是家常便饭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个州的居民爱食昆虫,所食的昆虫种类多达57种,主要的有蚂蚁、直翅目昆虫、甲虫、蝉,甚至苍蝇、蚊子、臭虫、黄蜂、白虱、蜻蜓、蝴蝶等。
⑤不过,女教授和她的助手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昆虫身上确实含有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种营养,甚至比一般动物所含的价值还高。以蚂蚁一类昆虫来说,每100克含蛋白质为20.4克;而100克鸡肉和鱼肉所含蛋白质分别是20.2克和18.9克,100克蛋类所含蛋白质更少,仅6.4克。其他像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100克蚁类所含的量也要比100克鱼、肉、家禽等所含的量高得多。因此,女教授认为,人类在缺乏其他粮食作物的情况下,只有昆虫才可用作代用品。换句话说,人类如果有系统地加以利用,那么昆虫定将成为未来的可信赖的食品。
越剧
夜鱼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我只有六七岁,那么小,就能看懂越剧呢?
母亲说:是我们老家那边的戏呀,再说我那时不是给你讲解了么?
我说:不对,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你看《红楼梦》的时候,你只顾先跟着哼,接着哭,没功夫跟我讲,是我自己懂的。
母亲哈哈一乐:好吧,好吧,说明我丫头早慧。
其实不是我早慧,该是我前世做过伶人吧,而且就在江浙那一带的水榭歌台里,直唱到人戏不分,直唱到华年枯萎,直唱到黯然失声。那几丈宽的戏台,是否浓缩过我一生的绮丽沧桑和爱恨?不然我如何会在今生听越剧听到发痴。如何会看到戏台就忍不住爬上去,呆呆地抚摸或亮丽或斑驳的柱子,定定地遥望台下,要找当年那个独捧我一人的痴情戏迷。
像鲁迅文章《社戏》里的童年场景在我好像没有过的,可当我第一次读到却感觉熟悉不已。而当斜顶灰墙,青石小巷,小桥流水成了箱底黑白老照片的背景,再想亲近浸入,已是不能了的时候,只要越剧一开锣,故乡的风物人情,便能随着那抑扬顿挫的曲调,咿咿呀呀地跑出来。
而我真正的戏曲童年应该是从安徽合肥附近一个郊县大院子里开始的。周围是稻田、竹篱、,大院住了铁道部某分院的几十家人口。铁路部门还是很牛的,除了大卡车不断进进出出地运送物质,还能带大城市的最新稀奇来。一台黑白大电视,羡煞院外无数农人的孩子。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有优越感——他们不能进来看,我能。
不过那个时候电视里的娱乐节目是没完没了的《东方红》大型歌舞片,这让人们失去了兴趣。每天如火如荼抢占有利地形活动开始衰落,直到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播映。单位里江浙一带的人很多,这下子家家夜夜黑乎乎的,全都集中到放电视的食堂大厅里,悲悲凄凄地浸到林妹妹的眼泪水里去了。那时,才离开家乡不久,我和母亲的吴侬软语因为同乡众多,还没有成为后来武汉人的笑柄,会说能懂,看越剧得天独厚。
就此成了王文娟的迷,迷她一把略显沙哑的磁性嗓音,迷她优雅自然的神韵姿态。那嗓音到老未改,已是高龄依然在夫君的导演棒下将孟丽君演得铿锵婉转。虽然身材臃肿了,面庞肥润了,但精髓还在。贵族气的典雅委婉仿佛已被她唱进了骨骼血液。在戏中将爱情演到痴,演到绝的女子,生活里也是一样,一生一世伉俪情深,到老还是夫唱妇随,不离不弃。
恢复了现实姿态的伶人们仍着戏服再三鞠躬谢幕,如雷的掌声里,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可能皆未醒转,那个刚刚才焚稿焚到悲愤已绝的女子,粉妆上的泪被追光折射得晶莹欲滴,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九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小百花曾经来过江城。那时还没有建长江二桥,我和母亲为赶往位于汉口的武汉剧院,早早地就出发了,坐轮渡,转公汽,一路劳顿,一路灰扑扑的阴霾,只为了感受那两三个小时的绮丽流媚。
这样的盛况现在很难再见了,母亲如今已经老到没有专车接送,就哪也去不成。和我分住两处,平时也就只是电话联系问候一下而已。母女二人相携了做票友的情景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情。
去年深秋,母亲不慎摔断了腿,我接她到自己家休养,这才难得地多了一段日夜相聚的时光。怕坐着轮椅哪也去不了的她寂寞无聊,突发奇想,打开电脑视频给她看越剧,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那个活泼能干的母亲,那个跟我同唱经典名段的母亲,恍惚间,又回来了。哦,已是几十年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几十年如戏一般梦幻啊!
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
( 1 )文章开头写“我”与母亲的对话,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①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②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
( 4 )文章结尾说“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请结合上文简析“我”的复杂感情。人生路上,有亲人挚友陪伴,有书籍胜景同行,所以生命不孤单,所以生活长美好。
请以“这一路,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必须反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②有真情实意,不得抄袭与套作;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