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不同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割”字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D: 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
2、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②野菊花从不禁锢自己。 ③野菊花还具有野性。 ④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 ⑤她能把药香聚散如云如雾。 ⑥这时,你会从袅袅升腾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 A: ②①④③⑤⑥ B: ③④①⑤②⑥ C: ②①③④⑤⑥ D: ③⑤②①④⑥ |
3、 | 下列语段中加下划线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所谓文字的力量,不是华美的辞藻,不是漂亮的修辞,重要的是看这些文字,是否具有直刺人心的深度。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其实早早就只剩下了躯壳,他们对未来没有憧憬,往后的日子只是重复每天冗余的生活。每天有太多的个体被这个强大的世界摧毁。而记录下这些被摧毁掉还倔强地同这个世界抗争的个体的命运,这大概就是有力量的文字吧。 B: qiào tóng rǒng juè C: ké chōng rǒng juè D: ké chōng róng juè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C: 通过观看电影《战狼》,使我重新认识了“爱国”“血性”的真谛。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冽 进溅 水波粼粼 海枯石滥 B: 涟漪 澄澈 海誓山盟 沧海桑田 C: 澎湃 狂澜 浩瀚无垠 一页孤舟 D: 凫水 潋滟 九曲连环 鸿浩之志 |
6、 |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育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B: 几十年过去了,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C: 在白驹过隙的一瞬,我们已进入初中两个多月了。 D: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
7、 |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g) 锐不可当(dǎng) B: 横蛮(hèng) 炽热(zhì)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C: 吹嘘(xū) 佃农(diàn)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D: 诘责(jié) 滞留(zhì) 和蔼(ǎi) 广袤无垠(mào) |
8、 | 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正确的是( ) A: 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什么,怎样的 C: 无以致书以观 致:借 D: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旧絮 |
9、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载帝王之事。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等十二策。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D: 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其表达方式只有叙述、描写。如《我的叔叔于勒》主要给我们叙述了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等几件事。 |
10、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蹒跚(pán) 溃退(kuì) 和睦(mò) 正襟危坐(jīn) B: 遒劲(qiú) 丘壑(hè) 黏土(lián) 深恶痛疾(wù) C: 窒息(zhì) 秀颀(qí) 俯瞰(gǎn) 密密匝匝(zā) D: 雕镂(lòu) 琐屑(xiè) 畸形(jī) 殚精竭虑(dān)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 (宋)武衍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 (宋)陈居仁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 1 )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________季,《西湖感旧》是________季。( 2 )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___ ②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________ ③被服以立 被: ④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齐地方千里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吾知所以亡矣。( 4 )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
茶馆(选场)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说)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茶来!(拾起地下的碎瓷片)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做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 1 )本文巧妙地借助误会推动情节发展,请举例说明。阅读散文《唯有少年心》,回答问题。
①整理书柜时,“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⑪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正中;(2)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不少于500字;(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