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泰顺洲岭乡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诚宜开张圣听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全性命于乱世
2、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影响气质的不只是你的外表,还有你说话的声音。一个气质高雅的人说话也必定懂得抑扬顿错,既可以掷地有声,也可以轻言细语。
B: 杭州技师学院教师、90后选手杨金龙夺得汽车喷漆项目金牌栽誉回国后,获得了很多奖励。
C: 他患上了一种名为“蛇缠腰”的疾病,刚开始没有注意,一周后就开始疼痛。有时候在床上,痛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D: 旅行,是打开视野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生命本就是走走停停,如果年轻的心只一味冥思暇想,对于年轻的身体,真的是有点儿辜负了。
3、

下列各项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liáo) 拮(jǖ) 苔(xiǎn) 言简意(gāi)
B: 铿(qiāng) 烘(bèi) 苍(jìng) 空来风(xué)
C: 缱(juǎn) 问(jié) 闻(fěi) 既往不(jiù)
D: 像(xiāo) 深(ān) 伤(chuàng) 深痛疾(wù)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停滞 秘决 断章取义
B: 缈茫 惊骇 如雷贯耳
C: 恣睢 喧哗 富丽堂瑝
D: 汲取 漫游 形销骨立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B: 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读出了母爱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读出了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我们应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读书生活,院子,老师读书的样子都记忆深刻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示厌恶。这也是鲁迅先生值得怀念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D: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抒情为主,兼叙述和议论,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6、在《水浒传》众多人物形象中,被称为“青面兽”的是( )
A: 杨志
B: 吴用
C: 武松
D: 鲁智深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 辍耕垄上 攻亲戚所畔
C: 如土石何? 真无马?
D: 积今六十岁矣 万钟我何加焉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中的“书”“说”“铭”“记”“序”“表”都是古代的文体。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小满之后是芒种,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 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如: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D: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而闻名)、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9、

加线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而乡邻之生日(cù ) 蹙:窘迫。
B: 谨(sì )之,时而献焉 食:吃
C: (nǎng)与吾祖居者 曩:从前。
D: 蒋氏大(qī ) 戚:悲伤
10、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B: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 在斯诺眼中周恩来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D: 斯诺眼中的朱德愉快爱笑,率直爽朗,才智过人,爱惜部下,大公无私,乐观豁达。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 1 )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 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 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
D: 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 2 )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小题。
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①。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②足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知之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选自《东郭先生与狼》)
【注】: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这些话都是口说无凭的。②信:同“伸”。)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试再之 ( ) ②丈人先生使引匕刺狼 ( )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

( 3 )“而狼未知之也”中的“之”指代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 4 )结合课文《东郭先生与狼》,说说狼的形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这样的父亲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祥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 1 )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我们”的感情变化
中年男人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
中年男人对老师报出他儿子的名字
同情
中年男人见到了儿子

(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文章结尾写到“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胡

①我不喜欢老胡。但是,父亲去世一年后,他娶了我妈。

②我们都知道,我们母子俩需要一个男人。后来便遇见了老胡,他是小城的一个包工头,离异。

③我讨厌他。母亲炖的排骨,他总是跟我们娘俩平分;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他暑假把我带到他的工地上,给他手下的人打工,看我晒得又黑又瘦却是喜欢得很,虽然他给了我工钱;他对母亲好,给母亲买衣服从来都舍得,对母亲从来没有吼过,对外婆也是大方得很,所以,他们都说母亲的命不薄。

④我知道他也不喜欢我,他总是嫌我太女孩子气,他不喜欢我说话用那么小的声音,甚至不喜欢我白白的衬衣领子。他说,爷们儿要有个爷们儿的样子。

⑤3个月之后,我在学校打了架,一个同学拿了我的笔,硬说是他自己的。这笔是老胡给的,给的时候说不值钱让我拿去用,第一天就被班里最强悍的男生拿了去,还放肆地在笔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一脸的鄙夷:“就凭你的后爹,能给你买这派克笔吗?”最终,我们动了拳头。老胡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训话,开始还低眉顺眼地道歉,后来,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他主张这架打得没错,领我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⑥出校门正是放学的时候,他拦在门口,等着那几个男生。他说,来,你们一个一个来打,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于是那天傍晚,很多人围在学校旁边的胡同里,看我怎样地歇斯底里。最终,我拿着那支派克笔一瘸一拐地跟老胡回了家。他揉揉我的脑袋,夸奖我“爷们儿不错,像我的儿子”。

⑦这件事情,母亲始终不知道,这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有了秘密的两个人总会有些小小的亲近。

⑧高考的那年,我意外地失利,成绩只能上个专科。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复读,被他一口拒绝了。他说,复读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毕竟是继父,大抵是计较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也说得轻松无比,他说,别管有用没用,挑个自己喜欢的。最终我报了警校。

⑨我毕业的时候,为了爱情执意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老胡生平第一次对我大发雷霆,我知道我应该留在他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我最终是自私的。

⑩走的时候,是凌晨4时的车,摩托车坏掉了,为了赶时间,老胡在楼下随便找了辆邻居没锁的破自行车,用袖子擦了下后车座,让我上车。我有些迟疑,他却已经蹬上了车子,我小心地坐着,小城的街道很空旷,他的后背努力地向前弯,他的衣服被清晨的风吹起来,我突然便落了泪。我上车的时候,他说,存折在你的口袋里。我打开,一笔一笔,有百元的,也有千元的,我看他拿着它们去银行一点点地攒起来,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

⑪我看着老胡,眼圈就红了,我说:“爸爸,你多保重。”老胡一巴掌拍过来,说:“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可是,车开出去之后,我看他扭过头去擦眼泪,比娘们儿还娘们儿。我以为他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坚强的爷们儿样的支撑,没想到时光已经让他那么脆弱。半年之后,我回家,带了我的女朋友,带了他爱抽的烟,还有一身好西服,而他已经躺在了床上。

⑫我请了假留下来照顾他,那是我们生平最快乐的日子。天晴的时候,我推着他去近郊的每一介景点。过马路的时候,即使推着他,我也会握住他的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握住他的手,厚实而温暖。他像个孩子般地听话与依赖。他的笑容始终没有停过,跟问候他的每一个人说,这是我儿子,老胡的儿子。

⑬公司有急事,我对老胡说我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我只要两天,你等着我。可是,只隔了48小时,我回来的时候,客厅里已经有了他的遗像,他最终没有等我。

⑭他最后的时光,我却不在他的身边,这成了我一生的疼。

( 1 )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

②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

( 3 )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4 )根据⑤至⑩段内容,概括出老胡是从哪方面关心“我”的。
( 5 )小说最后一段,“这成了我一生的疼”一句含义深刻,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只有突破这些阻碍,才能不断成长。当我们不够自信时,要突破自卑的阻碍;当我们不够勇敢时,要突破怯懦的阻碍;当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时,要突破隔阂的阻碍……

请以“突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立意,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守1份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