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 B: ⑤③④②⑥① C: ③⑥①④⑤② D: ①④③②⑥⑤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 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 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
3、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谈到桔梗花,朝鲜族人民对其特别有感情。________ ①我国的很多地方用桔梗花制作腌菜,颇具风味,并深得人们的喜爱。 ②在中医的眼里,桔梗花还是一种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 ③桔梗原产我国,全国各地都有生产。 ④桔梗也可以酿酒,制作糕点,种子可榨食用油。 A: ③①④② B: ①③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④③ |
4、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B: 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 C: 女登山者麦子在连续两年攀登珠峰遇挫后,义愤填膺 , 痴心不改,终于在今年5月20日成功登顶。 D: 见到自己的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惹得四邻投诉,张先生深恶痛绝 , 深感对不起去世妻子的嘱托。 |
5、 | 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B: 逐渐 置之度外 制造 创造 C: 逐步 置之度外 制造 创造 D: 逐渐 置之不理 创造 制造 |
6、 | 下列汉语基础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漂亮极了”、“热得难受”是补充短语;“心情好”、“老师讲课”是主谓短语。 B: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句中“真正的平静”和“修篱种菊”分别是偏正短语和并列短语。 C: “周末到市图书馆听讲座已逐渐成为南充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选择。”句中“听讲座” ,“新选择”分别是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 D: 短语“网络效应”“感悟人生”“城管会战”与“文化品牌”的结构相同。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沙江与岷江汇流于合江门,自此,长江川流不息一泻千里奔向大海。 B: 节日的公园里一派喜庆气象,辛勤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 , 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C: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D: 宜宾的标志性建筑大观楼虽经历数百年海枯石烂 , 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市中区。 |
8、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许多高校报到处,由父母陪伴并办理入学手续、本人无动于衷 , 已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致”。B: 我站在山西大同的平型关主战场乔沟纪念碑旁义愤填膺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 这个司机酒驾闯红灯,终于落得个人仰马翻的下场。 D: 这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极富阳光,已值豆蔻年华。 |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洁是个优秀的演员,她把《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 韩国执意部署“萨德”,对我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 , 必将自食其果。 C: 不管你的骗术有多高明,作案痕迹处理得多干净,都会有办法让你在证据面前显露原型。 D: 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 , 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了国家排球队。 |
10、 |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曹雪芹。B: 《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C: 《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字佩弦。 D: 《忆读书》选自《冰心选集》,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家冰心。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在选择题区域填涂)。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通“值”,工钱,报酬 B: 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更加 C: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 适逢,恰好 D: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门的两边 ( 2 )对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A: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B: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C: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D: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3 )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翻译:(班超)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B: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翻译:明明事情已经发生了,却怎么能装作没看见呢? C: 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翻译:西域侍者惊恐万状,全部承认了班超所揭示的情况。 D: 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翻译: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 (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超出身贫寒,幼年在家从事艰苦的劳动,后又被官府雇佣抄写,以此供养老母,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B: 班超少年好学,博通经史,立志仿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为朝廷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C: 班超出使西域,“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D: 文章开头总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接着写他为官佣书的事,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所以写得简略,而他出使西域的经过则详写。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情节的发展 | 心理的变化 |
“我们”发现满天的繁星 | a________ |
月亮出来,星星少了 | b________ |
c________ | 深深可怜星星 |
d________ | 想要帮助星星 |
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 3 )文章开头写大人们“烦”、对我们“呵斥”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 )贾平凹在《月迹》中用月亮象征美好的事物,却在本文用月亮比喻威严的大人。请你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80—100字)剪不断的脐带
王晓辉
①外公曾是一位饱受私塾洗礼的“封建儒士”,记得在我混沌尚幼之年,他就开始灌输什么——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他借古人说法,把人一生的阅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比喻三种状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嬉月。
②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宣扬儒家思想的《三字经》,被列为反面教材。须习其词、伐其义。这倒让我咀嚼到了这块老字号的臭豆腐。此物闻虽臭,可食则香。尤其“融四岁,能让梨”,令我备感兴奋,从而动辄便要高声诵我的弟弟们。
③外公是位腹笥充盈、颇有见地的耄耋老人。在他那里,我不但初识了《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旧时的启蒙课本,而且聆听他对松间明月、大漠孤烟、野渡横舟、小桥流水这些被尘封着的传统文化进行拆解点评。他还时常将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名篇佳作反刍于舌端,
哺乳少年黄喙的我,极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罢这些屡遭浩劫而永不褪色的千古文化,心如春水溢塘,口留余香。含英咀华,化育天地。抑或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始,我的精神便皈依了家园,心灵有了栖所。
④读书之所以让人心旌激荡,使人热泪盈眶,令人痛快酣畅,因为它开启了桎梏你的名缰利锁,使你在脱离物欲的大气层之后,仰视到了广袤的宇宙———那无边的宁静和万古之源的奥秘,是一种排除了一己之私,与天地万物契合之后所产生的共鸣之情。
⑤光阴荏苒,岁月使我成熟了许多。而外公却已经老了,老到拥衾卧榻。但他依旧是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依然神游八极,思接千里,真乃活脱脱的一位嬉月顽童。两年后,外公无疾而终。他的谢世一下子使我成为了被剪断脐带的襁褓弃婴。但这并未减弱我对读书的痴情,在饥饿的嚎泣中继续寻找着奶水。就是这种不死的精神,支撑着我在文化匮乏的年代艰难地学以为耕。
⑥每每陷入利与义、宠与辱的困惑和迷茫,我总会油然地从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打捞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温不增华,寒不更叶”等类似的这些传统的文化碎片。它既是自我修复、织补人格的针线包,又像是古老的路标,忠实地导引着我的人生之路。
⑦现如今,书,我也读过一些,人年逾不惑。虽无名无位,却活得有品有尊。一册在握,俨然邀良师益友莅临庐下,烹茗把盏,衔古含今,生理上的脐带在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便被无情地剪断了,然而,心灵上的脐带却要在后天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凤凰涅中羽化新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依赖于他的阅读历程;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金钱愈发彰显其尊贵的光环;不错,钱能润屋,可书才能养人。越时空,打破地域,虔诚地聆听古贤近哲们的高言谠论,在字里行间寻找优秀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对接点,从中嗅出灵气,唤出对迷惘的豁然。当疑惑瞬间冰释、消融掉了的时候,你便会从中获得一种久逢甘霖的幸福感。
⑧读书,俨如一根剪不断的、滋养着我心灵的脐带。
(选自《散文》,有删改)
( 1 )如何理解“少年读书,如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月”这话的含义?枫叶飘零,我读懂了生命的静美;鹰击长空,我读懂了舞台的宽广;父亲脚上的干沟,我读懂了生活的不易;南斯拉夫老妇礼葬烈士的义举,我读懂了生命的尊严、和平的珍贵……
请以“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②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不可避免,请用××代替。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书写要求:工整;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