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贵溪市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 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 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圆形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民亦未(qǐng) 夕日欲(tuí)
B: 至承天寺(suí) 沉竞跃(lín)
C: 藻,交横(xìng) 能其奇者(yù)
D: 盖竹影也(bái) 相步于中庭(yǔ)
3、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莫名其妙
B: 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 走在前边的约摸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5、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 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 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 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 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6、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边吃年夜饭,边谈笑风生 , 显得格外温馨。
C: 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D: 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
7、选出给下列句子依次填关联词事最适当的一项( )

一个法国人________航行两个小时,________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________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A: 才便
B: 就因而
C: 才以便
D: 就并且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yān) 修(qì) 怏怏不乐(yàng)
B: 古(gèng) 息(píng) 气冲牛(dòu)
C: 水(dàng) 弱(léi) 兀兀(wù)穷年
D: 午(shǎng) 灵(xī) (qiè)而不舍
9、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很好,很好,”他说,“但这还不够,接着观察。”
B: 国税总局发布的《涉税专业服务监管办法(试行)》,将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C: 我们很想知道,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和多国政要们说了哪些“悄悄话”?
D: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0、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伤/新 揣德量力 息事人/缺毋滥
B: 粘/字 耀/头晕目 二/见不鲜
C: 家风/气凝神 妙趣生/飞来
D: 狭歌/心沥血 马厉兵/相濡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 1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的前两句选用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这些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B: 【甲】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迟日”,一“飞”一“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C: 【乙】写了遭受夜雨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D: 【乙】前面的铺叙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2 )这两首诗歌,第一首写于作者刚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第二首则是定居草堂的后期之作,试说说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 ②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3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 4 )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①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②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③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④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分析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⑤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畸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频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⑥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⑦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⑧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⑨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⑩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⑪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 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根本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⑧段作论据。
D: ⑨﹣⑪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幢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片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运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不曾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过“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 1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 2 )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

看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 4 )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也许,你还陶醉于童年的趣事之中;也许,你还陶醉于运动场上奋力的一搏;也许,你还陶醉于父母在你失意时送来的温暖;也许,你还陶醉于一处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

请以“有一份陶醉在心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认真选材,有真情实感;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班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专属回忆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