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合肥市第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从形色,动作上写出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
B: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运用谐音双关和比喻,揭示了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财富和奢侈生活。)
C: “梨花一枝春带雨”一语,写其寂寞之状,凄婉动人,无与伦比。(运用的引用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对梨花的真切内心感受。)
D: 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次讲演》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留给世人的绝响,他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天动地。
B: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曾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C: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作者王选凭其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而被誉为“当代毕舁”,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 顾拜旦是希腊著名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设计了奥运会会徽、会旗,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3、对下面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欢乐颂》讲述了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们共同成长。在句末加上“的故事”。
B: 他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去掉“的原因”。
C: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能否形成良好人生观的问题。将“问题”改成“关键”。
D: 教育系统要深入实施“奋进之笔”,为教育新发展新跨越起好步、开好局、奠好基。将“开好局”与“奠好基”互换位置。
4、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 , 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 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5、

为文段空白处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

在学习中 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要轻言放弃。 大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问题 会迎刃而解,最终走向成功。

A: 即使 也 只要 就
B: 因为 所以 无论 都
C: 即使 也 无论 都
D: 只有 才 如果 就
6、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在横线上( )

备选词语:①拘谨 ②晦暗 ③滋润 ④笨拙 ⑤酸楚

⑥终身受益 ⑦心旷神怡 ⑧郑重其事 ⑨振翅高飞 ⑩豁然开朗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一本好书,可以________你的心田;一篇美文可以让你在失意烦恼时感到________;即使是一则短小的寓言,也可以让你在迷惘时眼前一亮,心中________。亲爱的朋友,莫观望,莫等待,赶快________,飞向书籍的太空去尽情遨游吧!


A: ③⑥⑧⑨
B: ①⑦⑩⑨
C: ③⑦⑩⑨
D: ①⑥⑦⑨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虔诚 漫益 纷至沓来
B: 打鬲 妩媚 历历在目
C: 旷野 穷顶 瞬息万变
D: 眺望 喧腾 轻歌曼舞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B: 古文中“羹”和“汤”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C: 古文中“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
D: 古诗文写作中常用借代手法:“干戈”和“烽火”代指战争,“黄发”和“佝偻”代指老人。
9、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狼藉 冼涤 兵壑 无动于中
B: 宛然 濒临 蔷薇 旁逸斜出
C: 游逛 凋谢 纤维 惟妙惟宵
D: 记栽 深渊 僻邪 张目结舌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 春天里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济南城外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真是巧夺天工
D: 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是一个多么宁静的世界呀,万籁俱寂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分析诗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1 )从表达方式来看,本诗前四句是________,后四句是________。

( 2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吾三省吾身
B: 先君子来室中坐,之/卒中往往
C: 而笑曰/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既可,公问其
(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 3 )用原文回答:《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

我上大二时,父亲突然住院了,得的是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都傻了,第二天我就从武汉坐火车回了北京。

这一次,母亲破天荒地去了医院,不再读书写作,而是陪在父亲的病床前。看到母亲时,我有些恨她,虽然她比父亲的知识多,虽然许多生活的道理都是母亲告诉我的,但站在父亲的病床前,我还是觉得她渺小而可恨。这二十多年来,如果她能够替父亲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也许父亲就不会病成这样了。那天,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我冲着母亲大叫:“你以为你挣了钱就了不起了?没有我爸,你有再多的钱都没用!”

父亲病危前倒数第三天,提出要回家住,我坚决反对,母亲却不顾我的反对,搀着父亲回了家。

回家后,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起围裙进厨房,无论我怎么阻拦,他还是坚持要自己做饭。母亲却始终没说话,靠在厨房的门上,看着父亲为她做饭。

我急得都快哭了,父亲的身体已经这样了,怎么可以再下厨房呢?我冲着母亲叫嚷:“爸给你做了一辈子的饭,难道你就不能看在儿子的分儿上饶他这一次,自己做顿饭吗?”

母亲没有理我,父亲也没有理我,他俩就像过去的几十年一样,一个闲着,一个做饭,看得我心都碎了。我真担心父亲突然会出什么问题。

父亲行动缓慢,做饭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母亲竟然生气了,冲着父亲发火:“你个没良心的,难道你真的不愿意给我做饭了吗?你说过要给我做一辈子饭的!”她哭着躲进了卧室。我忍无可忍,可父亲却还跟从前一样,颤巍巍地把汤端上了桌。

不过这次,母亲很长时间没有走出卧室,父亲就右手拿着扇子,左手端着汤,朝卧室的门缝里扇,渐渐地,香味儿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走了出来,抽抽搭搭地坐到了餐桌旁,喝了起来。

父亲共为我和母亲做了五顿饭。三天后,我和母亲把父亲重新送进了病房。父亲病痛中所有的饭菜都是奶奶做的,所有的衣物都是我洗的,母亲就整日坐在父亲床边给父亲读她自己写的书。我曾听见母亲这样对父亲说:“老伴儿呀老伴儿,以前你从来不看我写的书,现在你病了,就好好听我给你读书吧,这书里有你也有我呢。”

父亲走时,只有一句话留给我:“毕业后回北京,给你妈做饭。”而给母亲的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老婆,你爷们儿走了,以后再也不能给你做饭了。”为了这句话,母亲哭了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谁也劝不住,反复说一句话:“你说你要给我做一辈子的饭,怎么还没到一辈子,你就走了?”

父亲过世的第四年,一个周末,我跟母亲说:“要不您也再找个合适的老伴儿?免得我上班了,您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

母亲听了我的话,竟然不知所措。

我忙笑着安慰母亲:“您别着急,我说的是真的,您原来不是说单位里有比我爸更好的老头儿吗,要不您也带家来我看看?”

我是笑着跟母亲说的,可是母亲却哭着躲进了自己的卧室。

从此,我再也不敢在她面前提找老伴儿的事了。

父亲过世的第六年,母亲追随父亲而去。临终前,母亲说:“把我所有的书和你父亲的遗像一起烧了吧,让他和我一起走。”母亲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流着泪看完了母亲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我和父亲一样,几乎从来没有认真看过母亲写的书。而直到此时,看完了母亲的最后一本书,我终于明白,母亲原来是那样地深爱着父亲,依赖着父亲,只不过,爱的方式与众不同。

( 1 )随着父亲病情的恶化,母亲是怎样做的?我对待母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父亲病情

母亲的做法

我对母亲的态度

肝癌晚期,突然住院

①________

有些恨她

病危前回家住

闲着,任由父亲为自己做饭

②________

病危重新住进医院

③________

基本理解母亲对父亲的爱

去世后

怀念父亲,不愿再找老伴

④________


( 2 )“你个没良心的,难道你真的不愿意给我做饭了吗?你说过要给我做一辈子饭的!”她哭着躲进了卧室。如何理解母亲此时此刻的言行?谈谈你的看法。
( 3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

母亲却始终没说话,靠在厨房的门上,看着父亲为她做饭。

( 4 )文章末尾说“我终于明白,母亲原来是那样地深爱着父亲,依赖着父亲,只不过,爱的方式与众不同。”文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两点。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父母也正在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爱着对方?请谈一谈你的发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对联”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1月17日,央视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共同发起鸡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三天时间内征集到原创春联2万多副。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首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摘自互联网)

(话题溯源)

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就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话题现状)

近些年来,写对联、贴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因而有人担心对联文化将会逐渐衰落。如今,写对联已成为过去式,春联纸无处可寻,写对联的人也纷纷老矣。人们不再习惯于写对联,而是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正在悄然改变,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有新闻报道指出,单元楼住户权20%贴春联,在“键盘时代”,能够自创、自书春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一)你家过年对联的来源

(二)你对对联知识了解多少?(分为“十分了解、一般了解、几乎不了解”)

(三)日常生活中你会创作吗?

(四)你认为目前学生不了解对联的原因是什么?

(各方声音)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对联是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播文化、鼓舞士气,作用大,影响广。这种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是不断沉淀,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结果,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结果。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在内。通过对联文化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教师崔伟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然而现在对联文化存在断层现象,热爱对联文化的人都是五十岁以上年长的人,中青年人很少,他希望通过在学校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两文化的传承者。

(摘自互联网)

(精选案例)

“执政为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今年元旦过后,经过市政府的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创作这幅对联的人是商州城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叫刘心诚。几十年来,老人醉心于对联,把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心得,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编写成了一幅幅朗朗上口的对联,以此传承古老的对联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摘自《商洛日报》2015年2月12日)

(新闻现场)

石碁镇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总有一群小学生参加,他们来自石碁镇中心小学,别看年纪小,却已是十足的小联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脱颖而出,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采纳并刊登。

(摘自《番禹日报》2015年5月17日,有删改)

( 1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B: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不了解对联,不会创作对联。
C: 对联文化的传承,关键还是在教育,在学校。
D: 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
( 2 )下列关于材料中“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学习对联,能成为对联文化的传承者,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B: 对联文化能教育人、鼓励人、激励人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C: 可从对联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学习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
D: 对联是传统习俗的一种,能传播文化、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却不属于传统文化。
( 3 )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对对联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对联知识枯燥无味,所以对对联不感兴趣。
B: 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人们选择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鲜有自创、自书春联。
C: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联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已悄然改变,现在已淡出我们的生活。
D: 近年来,由于对联文化的逐渐衰落,人们不再习惯于自己写对联,所以春联纸无处可寻。
( 4 )请从内容方面对(精选案例)中的对联“执政为民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做简要赏析。
( 5 )就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两点建议。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任选一题作答)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一: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请以“幸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动力缘于_______(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想这次我是动了真情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