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海市民办汇民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有位交警在十字路口交通执法,要求一位五旬大妈过马路不要闯红灯。面对交警,这位大妈却说:“我都闯了几十年红灯了,要你管!”这时,恰好你在这位大妈身后,说了句:“大人更要自觉”。大妈听后回头冲你说:“小孩子也来执法!”

听了大妈的话,你认为下列语句回答得最合适的一句是( )

A: 你闯红灯是明知故犯,还强词夺理。
B: 不怕出现危险,您就继续闯红灯吧。
C: 您应该尊重交通执法人员。
D: 我们大家都不应该闯红灯,您是长者,更应如此。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株洲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果树、水稻,此外,还适宜栽种柑橘。
B: 八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在年底开会,研究2015年度如何深化企业改革的问题。
C: 详细复述要尽量完整地保留原作的观点、内容,并且不改变原作中材料的顺序。
D: 尽管你的捐献如何微薄,但在地震灾区人民的心目中,却比千斤的砝码还要沉重。
3、古典诗词都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下列各项只有______不能直接找到古诗词渊源。( )
A: 《满城尽带黄金甲》
B: 《众人划桨开大船》
C: 《在水一方》
D: 《一江春水向东流》
4、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C: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拟人)
5、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是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6、下列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小说
B: 《上尉的女儿》——普希金——诗歌
C: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诗歌
D: 《警察和赞美诗》——惠特曼———小说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位于城东新区的湿地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健身、科普教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是大丰市人民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 “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选手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C: 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D: 经过专家们评议,使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摘得头筹,成为盐城的“民间国宝”。
8、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亵(dú) 摇曳 揉造作(jiǎo) 根深缔固
B: 言(jián) 佝偻 面面相(qù) 相濡以沫
C: 星宿(xiù) 博弈 木金声(duó) 明修栈道
D: 腼(tiǎn) 恐吓 抽丝茧(bāo) 百战不殆
9、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蜿蜒 胆怯 习以为常 家徒四壁
B: 皲裂 呻吟 黯然失色 孤苦伶仃
C: 叱咄 漂碧 浑浑噩噩 粗制烂造
D: 轩邈 解剖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10、选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冽(lǐng) 要(sài) 轻(yínɡ) 锐不可(dǎng)
B: 发(bān) 裁(zhǒng) 行(lǚ) 屏息声(liǎn)
C: 然(qiāo) 首(qiáo) 蓝(zhàn) 摧枯拉(xiǔ)
D: 空(líng) 刻(juān) 战(dū) 一丝不(gǒu)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赏析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

( 2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 3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人教版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②人教版为“念无与为乐者”。③人教版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xiè)衣欲睡
B: 怀民亦未寝(qín)
C: 相(yù)步于中庭
D: 水中藻荇(xìng)交横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至承天寺

________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

竹柏影也

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 1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 2 )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旅行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 3 )选文中对于勒形象的刻画既运用了侧面描写,又运用了正面描写,请你各举一例。

从________到________是侧面描写;从________到________是正面描写。

( 4 )小说写了菲利普夫妇可鄙的一面,也写了他们可怜的一面,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说说他们的可鄙之处与可怜之处。
( 5 )选文中最后一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 6 )虽然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设想一下双方的态度,并从文中找出这样设想的依据。

①双方的态度是:________。

②之所以这样想,在选文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 1 )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2 )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3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本期教材引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话说明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读者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课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就是在写景写物时透过字里行间揭示作者体会到的人生哲理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一景或一物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A、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B、题目自拟,立意自定;C、不得透露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仰望向日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