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梳洗吧,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B: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枢(shū)纽粗犷(kuǎng)茅塞(sè)顿开 B: 管辖(xiá)惘(wǎng)然泰然处(chǔ)之 C: 愠(wèn)色冰窖(jiào)停滞(zhì)不前 D: 附和(hè)造诣(yì)华陀再见(jiàn) |
3、 |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了。 B: 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C: 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D: 许多人或许没有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
4、 | 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的是学习态度,意在告诉大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讲的是学习乐趣。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方法,其中,以学习为快乐这一学习态度最重要。 |
5、 | 选出填入下面句子中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____________在地面上。 ②蔚蓝的天空____________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③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____________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 A: ①倒映;②倒栽;③倒影B: ①倒栽;② 倒映;③倒影 C: ①倒挂;②倒映;③倒影 D: ①倒栽;②倒影;③倒映 |
6、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切断 狼藉 春寒料俏 和颜悦色 B: 闲遐 漫步 重峦叠嶂 无动于衷 C: 流淌 遂道 俯仰生姿 排山到海 D: 琐屑 蔓延 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
7、 |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 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 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__△___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____△____是没有魅力的,___△____ 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___△____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 造就 也许 甚至 当然 B: 养就 也许 甚至 虽然 C: 养就 因为 所以 即使 D: 造就 因为 所以 虽然 |
9、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B: 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 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 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笨拙(zhuó) 订正(dìng) 既往不咎(jiù)B: 濒临(bīn) 魁梧(wú) 称心如意(chèng) C: 哺育(bǔ) 巢穴(xué) 刚正不阿(ē) D: 解剖(pōu) 机械(jiè) 斤斤计较(jiào)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 2 )你认为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A: 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曰 B: 至于负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 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D: 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 2 )用斜线(/)为文中画展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4 )【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
善意
搬新家后,黄昏将近时我喜欢倚在阳台上,看街道上人群熙攘,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即将归家的松弛和喜悦。
很是偶然地看到对面阳台上的目光,干净剔透,有些许寂寞掺杂,像年幼的鸟儿,落单在荒原,找不到将要飞去的方向。
那双眼睛刚能露在阳台的玻璃上,如果她努力跳了一下,那一定是楼下的孩子们发出了快乐的叫喊,她想看清自己不曾拥有的欢乐,跳完之后,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眼神飞快跌回寂寞。她的眼睛让我的心颤了一下,那种眼神不是她该拥有的,她那么小,看上去不过五岁左右的样子。
我与小女孩的目光相遇,她先是怔怔地看我,我把手竖在耳朵上,做个小白兔蹦跳的姿势,她的眼睛笑了,像雨后的花瓣,璀璨明媚。我趴在阳台上和她对望,彼此隔了些距离,说话很费力,我就用手势逗她玩,她看着我静静地笑,看得出她的手势表达不是很好,总是一伸手,又羞涩地缩了回去。
后来,她母亲到了阳台上,大约是叫她进去吃晚饭,我冲她扬了扬手,表示再见,她别着小小的脑袋[甲]_______(A.恋恋地;B.傻傻地:C.恨恨地)望着,忽然地扬起了手,向我表示再见,虽然她的手被妈妈[乙]________(A.缓缓地;B.飞快地;C.勉强地)捉了回去,可是,我还是看见了她没有拇指的右手。
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手就那么扬着,久久地没有收回。
对面阳台的门砰地关上,隔着玻璃,还是能看到她母亲冷漠、倔强的脸色。我瞬间明白了许多……
从那以后,我总忍不住想去看对面阳台上的眼神。黄昏时,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目不斜视地穿过住宅小区的花园,遇到相熟的街坊,亦不肯停下来打招呼,拽着对街上的热闹无限留恋的女儿上楼,然后,小女孩的眼睛便出现在对面阳台上。
看见我时,小女孩依旧会顽皮地做个鬼脸,我的心怅怅的,她总会长大的,总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那时,她的自尊还能像在母亲的保护下那样倔强站立么?
周末,女儿潇潇从寄宿幼儿园回来,我带她去海边,远远看见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离人群较远的沙滩上玩。我忽然有点冲动:“潇潇,想不想交个新朋友?你看,那位小朋友就住在我们家对面,很可爱的。但是,小朋友的右手没有拇指,做朋友时,不能盯着她的右手看,也不能表示好奇。”潇潇很奇怪,问:“为什么?”
“因为小朋友没有拇指已经很伤心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丢掉拇指的事她已经忘了,伤心也成为过去了,问她,等于提醒她记起丢了拇指的事,她会很伤心的。”
潇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奔向小女孩。
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譬如,不是所有的沉痛往事都需要安慰,不是所有暂时的贫穷都需要施舍,亦不是所有肢体残缺的人都需要同情或怜悯。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只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
小女孩面对潇潇伸出去的手,怯怯地看了看母亲。潇潇亦回头张望我,我用微笑鼓励她。显然,那母亲认出了我,冲小女孩勉强点了点头,小女孩终于伸出了左手,潇潇拽起她,玩起了堆城堡的游戏。
那天,小女孩和潇潇玩疯了,她的母亲望着她兴奋得通红的小脸蛋,眼里盈满了泪光……
( 1 )“小女孩的眼睛”始终牵扯着“我”敏感的心。揣摩第③段的“我的心颤了一下”,第⑥段的“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第⑨段的“我的心怅怅的”这三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指出产生这些心理的具体原因。①从第⑤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甲];[乙]
②第⑧段“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一句中有动词“攥”。结合你对“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 3 )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①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②。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1 )选段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什么?请以“我感到了愧疚”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③书写规范、整洁、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