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
2、 | 下面各组词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失望)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楚人怜之(可怜) B: 岂直(只,仅仅) 秦王色挠(屈服) 休祲降于天(吉祥) C: 谓为信然(说) 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D: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悉以咨之(询问) 咨诹善道(询问) |
3、 | 请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通过几件事情的记叙,刻画了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B: “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中“再三”“甚是”分别是副词和介词。 C: 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
4、 | 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逃跑是死,起义是死;一起等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B: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坐着等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C: 今天就要死了,发动起义也是死;坐着等死,不如为国家大事而死啊! D: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
5、 | 对下面文段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A: 既克 既:已经B: 一鼓作气 鼓:击鼓 C: 再而衰 再:两次 D: 望其旗靡 靡:倒下 |
6、 | 下列划线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挡 摧枯拉朽 巨额 颁发 B: 如梦初醒 悄然 娴熟 羲月 C: 经论世务 横柯 千啭 交映 D: 崔颢 缥碧 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 |
7、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睱 锴书 鞠躬尽瘁 可歌可泣 B: 巅峰 斑澜 磨刀霍霍 由然而生 C: 祈祷 取缔 目不窥园 妇孺皆知 D: 奠基 丰饶 锋芒必露 一泄万丈 |
8、 |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来势凶凶 荒草萋萋 惊涛澎湃B: 浩浩荡荡 炯乎不同 杂乱无章 鲜为人知 C: 人声鼎沸 九曲连环 亦复如是 家喻户晓 D: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惹人注目 一拍即合 |
9、 | 下列词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哺育(bǔ) 遒劲(qiú) 潜心贯注(qián) 沮(jǔ)丧B: 花圃(fǔ) 脑髓(suì) 回环曲折(qū) 菜畦(qí) C: 阴霾(mái) 归省(shěng) 叱咤风云(chì) 嫉(jì)妒 D: 祈祷(qí) 亢奋(kàng) 鲜为人知(xiān) 环谒(yè)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航空人的殷切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 共享单车管理这一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C: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了一条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 由于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双星捧月”的奇观。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1 )诗歌的哪两句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可称为全诗的总纲?( 2 )诗歌中有多处运用了典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引自怎样的历史故事?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故言曰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食邻麦者,殆是乎? (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 )【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我的母亲
①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快到了,我只能在梦里问候母亲了。
②小的时候,在部队工作的父亲经常不在家,家里的活,基本上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那时家里吃水需到一百米外的井里,由母亲用扁担挑,一担水足有八十斤重,母亲一天要挑四担水。每次母亲挑水,遇上好天,我都会跟在母亲的身后跑,只见那两端挂着水桶的扁担在母亲的肩上随着母亲的脚步而上下呼扇着,那呼扇的扁担就像大雁扇动着翅膀,那呼扇的扁担又会发出“嘎吱”、“嘎吱”清脆而悠扬的声音。那声音,曾伴随母亲的脚步划破黎明的寂静;那声音,也曾飘过风天、雨天,穿过严寒、酷暑;那声音是那么悦耳,像动听的音乐,更像劳动的号子,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冬天,母亲挑水一般就不让我去了,因为,冬天井口周围冻着厚厚的冰。
③家里没有煤气,母亲要经常劈柴、生炉子,每天还要做饭、洗衣服…母亲也真能干,我没看过母亲因为干活而悲叹过。
④那个年代,全家都指望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有一天,一个卖糖葫芦的人从我家门前过,我高兴得跳起来叫母亲给我买一个。可母亲摸摸兜迟疑着,就听母亲轻声说:“不够呵。”我说抽屉里有钱,不等母亲发话,我打开抽屉就要拿钱。可母亲此刻摁住了我的手,嘴里说:“乖儿子,这钱是给你爷爷留的,哪天妈一定给你做个最好的‘糖葫芦’。”原来,母亲非常孝顺,她支持父亲将工资的一半寄给爷爷。虽然,我们家当时的生活比较拮据,但我没见母亲愁过。
⑤母亲心灵手巧。过年了,家家的孩子们都要穿新衣服。母亲就把父亲的旧军装改一改,给我穿上。穿着母亲改过的军装,我常常再戴上父亲的军帽,系上父亲的腰带,在镜子面前照啊照,照了一遍又一遍。有一次,被邻居张大爷看见,他对我妈说:“嘿,你儿子像个小兵。”张大爷话音刚落,我就冲他大声说:“不对!我是‘四个兜的’,是干部!”张大爷听我正儿八经地说,笑得前仰后合。
⑥年三十晚上,按照我们家的传统——母亲要蒸一大锅慢头,普通的一个馒头,母亲能做出好多花样来,有桃的、枣的,还有小动物的。母亲是想增加我们过年的乐趣,我们往往先把小动物的馒头当成玩具,然后再把它吃掉。
⑦几年的光景,我长大了些,能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了。母亲就找了一份工作,母亲会画画,在一家制镜厂负责镜面设计。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画过的一幅画:一轮红日从大地上冉冉升起,布满霞光的池塘边上站立着两只仙鹤,一只低头将嘴深深地插进水里,似乎在水中寻觅着什么,另一只昂首,似乎在看蓝天上飘过的白云;池塘里,贴着水面的是许多荷叶和浮萍,高出水面的是盛开的各式各样的荷花。母意的这幅画距今已有五十多年了,虽然算不上什么名画,但它出自一个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学习的家庭妇女之手,我认为足矣。它是那样美丽,那样清晰地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⑧我参加工作时高开了母亲。有一次,我去看望母亲,见她正在厨房里做活,就过去帮她,可我不小心将头撞在厨房油烟机的一角上,顿时,头破了一个口子,虽然口子不大,但血流不止。母亲见此状,急忙跑到街上叫辆出租车,坚持将我送到了医院。那时,母亲已70多岁了,可却丝毫看不出她有一丝的蹒跚。
⑨在母亲眼里,我永远都是个孩子。母亲经常打电话问我学习、生活的情况,特别是听说我工作有了进步,她高兴得不得了,鼓励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每次我到母亲家,母亲都会做些我爱吃的让我吃,并问我这问我那。走的时候,母亲总是站在门口目送我走远。
⑩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姓林,名翠兰,出生在辽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和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一样,生儿育女,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如今她走了,我再也听不到那清脆而悠扬的扁担声;再也看不到她描绘得惟妙惟肖的池塘与仙鹤;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那乖巧的“动物馒头”;再也穿不上她为我做的那标准的“四个兜”的军装……母亲带走了我的牵挂,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每当我想起母亲,都会潸然泪下。
⑪我永远感谢我的母亲,是母亲给了我生命,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是母亲给了我极大的关爱和呵护,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祝福我的母亲在天堂里幸福快乐!
( 1 )从全文来看,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真能干”?可母亲摸摸兜迟疑着,就听母亲轻声说:“不够呵。”
( 3 )“每当我想起母亲”,“我”为什么“潸然泪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逼来的春天
冯骥才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然而,一天,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
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再也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冰的瓦解。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扫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和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
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