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国庆阅兵仪式虽早已落下维幕,每当想起仍令人热血沸腾。
B: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消声匿迹多年的桃花水母频频重现浙江各地。
C: 少数年轻人通霄达旦地玩电子游戏,这样既荒废学业,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D: 这部小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文章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抛弃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形象,深刻批判了国民的麻木冷漠。
B: 《公输》选自墨家代表作品《墨子》。文章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主张。
C: 意大利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作品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D: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上分为“ 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大多是民间歌谣,“雅”则是宫廷乐曲。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她学习的决心。
B: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丧的故土的思念。
C: 《木兰诗》叙述了一个古代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
D: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取了插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详细情况。
4、下列语句中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老师的一孔之见让我受益良多。
B: 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很棒,吃嘛嘛香。
C: 这是我的大作 ,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D: 这是我的一点拙见 , 供在座的各位参考。
5、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舟

【唐】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意。③闻道:听人说。

A: 诗歌前两句写景,舟行江中,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自由荡漾,似见闲情。
B: “闻道”二字颇费思量:江南美景此刻正在诗人眼前,故可改为“眼见”。
C: 诗人在“又是一年春好处”之时行舟的目的非为赏景看春,乃为登楼望乡。
D: 细品此诗,一位独卧舟头、思乡心切、愁绪萦怀的诗人形象已然如跃眼前。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B: 我简直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C: 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D: 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
7、

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 同舍皆被绮绣
B: 是亦不可以乎 然胡不
C: 故有所不辟也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 万钟于我何焉 牺牲玉帛,弗敢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
B: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 将受到历史制栽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D: 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煌的破烂拿来展出。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累(zhuì) 古(héng) 旋(wò) 海市楼(shèn)
B: 息(bǐng) 秀(qí) 绊(jī) 草莺飞(zhǎng)
C: 偻(gōu) 言(zhēn) 愧(nǎn) 前后继(pú)
D: 拘(nì) 立(zhù) 囵(hú) 铢两悉(chēng)
10、

下面划线词在同一句话中的含义、用法与词性完全相同的是一项是( )

A: 这枯涸的溪流枯涸了少年年轻的心。
B: 窗外花枝招展的樱花树迎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少女驻足欣赏。
C: 只有抱着绝处逢生信念的人,才真有可能在山穷水尽时绝处逢生
D: 看到瘦骨嶙峋的你攀爬在这座瘦骨嶙峋的山上,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身体里咚咚直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暝: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 1 )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 2 )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而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虞岸已将________ ②则敢于险故也________

(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B: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C: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D: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 4 )丁一士敢于蹈险是凭借自身________的特点,结果是________,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 雨

邓荣坤
灰濛濛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有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濛濛雨。
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象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
走在街道上,蕈(xùn)状的伞,一支一支地撑起,似荷叶撑起圆滑的雨珠那般的安逸。灰蒙蒙的天际,望不远的景物,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秋风吹起了木麻黄上的雨珠,纷纷地打在身上,湿透衣襟,一股凉意便悄悄爬上心头。
走在小路上,海的呼吸在遥远处可以清楚的听到。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的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凭添一抹淡淡的秋愁。
秋,是一个缀着西风的季节。
仙人掌在庭院中耸立,雨珠打在它的身上,不留下一点痕迹,便滚落泥土中;而那吐着丝丝红蕊的小花,却在风雨中挣扎着生命的延续。
秋风秋雨,带来的是生存的考验。如今窗外仍飘着潇潇细雨,不知家乡那棵年轻的向日葵,是否仍然无恙。
惦记着。深深的惦记着。

( 1 )你认为本文在写法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你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 ‘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有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一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平凡之美?

( 1 )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哪两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 )文章结尾写了瞎婆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出发是一声铿锵的号令,出发也是一种积极地心态。出发要有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盲动,有了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前行中领略人生的风景。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题目:向_________出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时已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