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温暖的心》一文,构思别具匠心 , 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B: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也享受了天伦之乐。 C: 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 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D: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 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海上丝路文物。 D: 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
3、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问心无愧 得失之患 获益非浅 心旷神怡B: 轻歌慢舞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繁华嫩叶 C: 舒活筋骨 决处逢生 鞠躬尽粹 抑扬顿挫 D: 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 返老还童 草长莺飞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从风格上看,各有千秋。 B: 建设生态文明,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每位公民责无旁贷。 C: 盐都“唱想《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结束后,大家分道扬镳 , 各自回家。 D: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 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
5、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 ④⑤②①③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②③⑤④ D: ①③④②⑤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现在虽然富有,但仍然节俭,从不浪费,在饭店请客吃饭,即使是当着客人的面,对吃剩余的饭菜也不齿打包回家。B: 在编写《现代汉语》一书的那段日子里,他经常跑图书馆,收集整理资料,对照古籍校勘条目内容,做了大量的工作。 C: 街边新开了一家餐厅,装修得大气、时尚,但是厨师似乎不在状态,炒菜竟然忘记了放盐和香料,炒的菜吃起来味同嚼蜡。 D: 9月19日,国家主席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时表示,希望美方谨言慎行 , 不要介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要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令时局更加复杂的事情。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勋章 葱茏 物竞天择 B: 托辞 慷慨 油光可签 C: 狂斓 委屈 心无旁骛 D: 抉别 伧俗 妇儒皆知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慰籍 头晕目眩 一反即往 相辅相成B: 踌躇 顾名思议 随机应变 诚惶诚恐 C: 招徕 合辙押韵 蹑手蹑脚 陟罚臧否 D: 蹲据 盘虬卧龙 正襟危座 迥乎不同 |
9、 |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
10、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周易》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种人文精神。 ②作为中华民族的宝典,《周易》的思维术非常丰富。 ③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思维、通变思维、“一致百虑”思维和忧患思维。 ④《周易》是中国经学元典“六经”之一,并被《汉书 艺文志》推为群经之首。 ⑤这种怃患情结,深深植根于对社会历史和民族郭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②③①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①②⑤③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 1 )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 )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乙】小国寡民 (节选自《道德经》) ( 1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 ②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 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徙:________ ④虽有甲兵 甲:________ (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3 )【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
大地的恩典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父亲已去世5年,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神父号召所有的教友都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一回到家,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为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后来我们甚至做起小买卖。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然而,每当大家围在一起,一分一厘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近了。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已攒下70美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这个复活节,我们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
复活节那天早上,天主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赶到教堂。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吃吃地笑。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那一时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盒。接着达莲娜、我和欧茜都郑重地投入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峰。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神父。神父为我们送来了给穷人捐的78美元。原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我们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还有学校!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
周日我们不愿去教堂了,但妈妈坚持要去。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困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着,递给我那个装着78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欧茜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募捐,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能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我们就是“富人”了!那一瞬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
( 1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
我们的心情 |
我们一家人为了复活节攒钱 |
③ |
① |
骄傲、喜悦 |
神父把捐给穷人的钱送到了我们家。 |
④ |
② |
激动 |
①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
②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
( 3 )从情节的角度看,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写作提示】
①围记“笔记”这一话题,选择一个任务。
②明确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依据文本类型,可借助“参考角度”栏进行构思,也可另选角度。
③“任务一”也可以选择文学创作。
【写作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