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春》《背影》都是我国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 B: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 C: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D: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都是出自《列子》的寓言。 |
2、 | 下面划线的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目全非(不同) 绘声绘色(描绘) 七窍生烟(窍门) B: 包涵(包容) 稚拙(笨) 人若犯我(发作;发生) C: 刮目相看(擦;摩) 资讯(资本) 亦师亦友(也,也是) D: 无动于衷(内心) 从容不迫(急促) 口福(福气) |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B: 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C: 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 , 令人难忘。 D: 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 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
4、 | 下列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栩栩如生。 C: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式的骂一天,一气呵成 , 也不倒嗓子。 D: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
5、 | 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A: 一重复句,转折关系B: 一重复句,因果关系 C: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D: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 |
6、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副词。 B: 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C: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D: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
7、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睦 周济 毫绅 外甥 B: 强建 私塾 榨油 聊叙 C: 劳碌 马鞍 耕种 蔚勉 D: 高粱 妯娌 竭力 富裕 |
8、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掳去(lǔ) 颠沛(pèi) 嗤笑(chī) 锲而不舍(qiè)B: 吊唁(yàn) 鄙夷(bǐ) 伧俗(cān) 蓦(mù)然回首 C: 媲(bì)美 蝉蜕(tuì) 巉岩(chán) 长吁短叹(yù) D: 炽痛(zhì) 啜泣(chuò) 藩篱(pán) 惟妙惟肖(xiào) |
9、 |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各县市疾控中心未雨绸缪 , 迅速开展了H7N9流感防控工作。B: 官员带头用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宴客的违法行为,纪检部门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可不了了之。 C: 张老师知识面很广,想问题很全面,每当我遇到问题他都能给我指导,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D: 1月20日,鲁先圣的《春节,乡愁弥漫的期待》发表在《辽宁晚报》上,这篇鸿篇巨制的散文,表达了人们对家乡春节的殷殷的期待。 |
10、 |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系向牛头充炭直 B: 下者飘转沉塘坳 C: 才美不外见 D: 矜、寡、孤、独、废疾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__。( 2 )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雾凇沆砀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冻风时作________ ④适与余近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3 )【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作者都抒发了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 1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各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 “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 1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2 )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3 )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问题:
说明:
在校园里,你若懂得付出,会获得美好的友情;在家庭里,你若懂得感恩,会获得满满的亲情;在自然里,你若懂得感悟,会获得生命的启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哪些人或哪些事触动过你的情怀,让你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呢?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在 里获得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你从“校园/友情,家庭/亲情,自然/启示”三组词语中选择一组,把题目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不出现真实的班级及姓名;(4)详略得当,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