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疫情不再扩散,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风险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B: 湖南卫视每周六晚播出的大型舞蹈创编竞技节目《舞蹈风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C: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指出,要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提升院校和师承教育,改革临床诊疗水平。 D: 在25日举行的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国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 |
2、 |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____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____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____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 ①④⑥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觅(mì) 禁锢 惟妙惟肖(xiāo) 和言悦色B: 嶙峋(xún) 蹒跚 摩肩接踵(zhǒnɡ) 长途跋涉 C: 胆怯(què) 蒙昧 颔首低眉(hàn) 油光可见 D: 凝视(nín) 恩惠 筋疲力尽(jīn) 抑扬顿挫 |
4、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枯拉朽 记忆尤新 震撼人心 笼罩 B: 世事苍桑 风华正茂 色彩斑斓 荟萃 C: 天翻地覆 恢宏壮丽 殚精竭虑 缅怀 D: 从容不迫 眼花瞭乱 震耳欲聋 由衷 |
5、 |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②③④⑤①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①⑤②③ |
6、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到索头,抽身______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A: 飞 跃 B: 跃 飞 C: 跳 跃 D: 飞 跳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B: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 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
8、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头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 , 引人注目。 B: 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该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 在他杂乱无章的房间里,我终于找到了那本册子。 D: 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
9、 | 根据你阅读《三国演义》所获得的知识选取正确的一项( ) A: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刘备。B: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写的是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是周瑜和曹操。 C: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叫关羽,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挥泪斩马谡。 D: 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成语或俗语有: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纸上谈兵逼上梁山等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细腻,叙述自由活泼。 B: 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C: 近日,学校开展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校园”的主题。 D: 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本市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 1 )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2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 1 )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________ ②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________ (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 3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 4 )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 5 )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解其言,知其意,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名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 1 )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课文,仿照第①段已有经验的句式,将横线上的其它两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 )联系你读过的著作,给第②段划线句再补充一个论据。( 3 )第⑥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