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一狼洞其中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一狼径去 |
2、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推脱 削弱 锲而不舍 C: 削减 锲而不舍 D: 推脱 削减 坚持不懈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默契 震悚 镶嵌 苛绢杂税 B: 深宵 荒僻 愧怍 至死不懈 C: 灌输 烦燥 气魄 迥乎不同 D: 小楷 惶恐 报歉 慷慨淋漓 |
4、 | 下列划线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烂漫 褪尽 鸢飞戾天 前扑后继 油光可见B: 迁徒 蜿蜒 衔觞赋诗 粗制烂造 翻来复去 C: 弥漫 负惬 暗然失色 盛气凌人 磨磨蹭蹭 D: 凛冽 颓唐 不可名状 互相轩邈 藏污纳垢 |
5、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畦(qí) 蜷曲(quán) 归省(shěng) 迥乎不同(jiǒng) B: 风骚(sāo) 蹒跚(pán) 汲取(xī) 吹毛求疵(cī) C: 慰藉(jí) 襁褓(qiáng) 伫立(zhù) 骇人听闻(hài) D: 感慨(kǎi) 诓骗(kuāng) 挑衅(xìn) 锲而不舍(qiè)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B: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 , 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 治理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D: “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日本友人来到北京游览时,受到了北京的热烈欢迎。B: 人们在广场聆听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观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C: 能否提高运动水平,关键在于刻苦努力地锻炼。 D: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 |
8、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逢长假,全国各大景区游客熙来攘往 , 热闹非凡。B: 身为班主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对于道听途说的所谓“新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D: 李明同学品德兼优,是同学们心中德高望重的人物。 |
9、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脂(zhī)肪 绮(yǐ)丽 忍俊不禁(jīn) 再接再厉 B: 秀颀(qí) 干涸(hé) 强(qiǎng)聒不舍 谈笑风生 C: 缄(qiān)默 菜畦(qí) 相形见绌(chù) 别出新裁 D: 禁锢(gù) 魁梧(wú) 袅袅(niǎo)烟云 温声细雨 |
10、 | 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 ⑥《隆中对》 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范进中举》 A: ①③⑥⑦B: ②④⑤⑧ C: ①②⑤⑦ D: ③④⑥⑧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歌后两句运用《桃花源记》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和《桃花源记》内容,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 1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_ ③博学善属文________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3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1 )牧羊人出门种橡树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仿照示例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橡树
( 2 )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 , 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 3 )“我”这一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 1 )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
( 4 )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六月是考试季,毕业季,也是梦想翻开新篇章的季节。请看以下情景:
马上要考试了,H约了同学来家里复习。H拿了本书在电视机前等,这时门开了……
请依据这个情景进行写作。
提示:①你可以用任何一种人称替换H。②就这个情景,你可以叙事,也可以想象和论述……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