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项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神机妙算 精力充沛 非常开心 解决问题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 解说:这是递进复句。 C: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使用正确。 D: 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
2、 | 下列句中对破折号的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意思的转折) B: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解释说明) C: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意思的转折) D: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起强调作用)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史事。 B: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创业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 D: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
4、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不惮(dàn)B: 撺掇(cuān) 凫水(fú) 竹箬(ruò) C: 家眷(juàn) 腌渍(zhì) 旺相(xiāng) D: 阖家(hé) 重阳(zhòng) 佞臣(nìng) |
5、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B: 同学们尽情领略了秦始皇兵马俑的雄姿,对兵马俑的写实造型艺术和精美的制作工艺啧啧称奇,长吁短叹。 C: 你如果总是这么盛气凌人 , 将来会失去很多朋友的。 D: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刮目相看”“淡泊明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孙权劝学》《诫子书》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三篇课文。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给地方命名。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据此,河阳可能位于黄河的南面。 C: 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 史书体例多样,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如《左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如《史记》等。 |
7、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直面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前____________;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吵,也可以是____________。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事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不停地絮絮叨叨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
8、 | 下列对句子的语病分析及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守住底线,相关互联网企业就能把握好科技创新的风口,站在社会发展的潮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有......就”应改为“只要......就”) B: “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没有语病) C: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语序不当,“世界”和“中国”应调换顺序) D: 中国去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的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申请达110万份,而关国仅有58.9万份,几乎比中国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一倍”应改为“一半”)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环境的污染问题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能高度重视,不赶快行动起来制止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B: 寒假期间,杭州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特别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C: 伊拉克恐怖势力持续扩大,安全局势日趋严重。伊斯兰极端势力在阿拉伯世界日益聚集和扩散,伊拉克危机恶化恐将成为中东大变局的导火索。 D: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
10、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尽管它的飞行速度目前还很慢,但是经过设计改进,有望将飞行速度提高到每秒1米。 ②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内,哈利•波特的飞毯将成为人类未来的飞行工具。 ③现在科学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毯子飞机”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④不久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研人员发明出一种“智能塑料”,只有10厘米×4厘米,通过加载波动电流,实现毯子飞行。 ⑤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应用物理通讯》半月刊上一经刊出,引起轰动。 A: ⑤③②①④B: ②①⑤③④ C: ②④①⑤③ D: ①④②⑧⑤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 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 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 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 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 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 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邑入不足以奉客 ②坐者皆起,再拜 ( 2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 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②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 4 )你对冯驩“收债于薛”的举动感到意外吗?你如何评价冯驩的这一做法? |
命若琴弦
史铁生
(一)
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峰,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③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
④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酒湿了一大片。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⑤“这地方咱们好像来过。”小瞎子侧耳听着四周的动静。
⑥“可你的心思总不在学艺上。你这小子心太野。老人的话你从来不着耳朵听。”
⑦“咱们准是来过这儿。”
⑧“别打岔!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⑨“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⑩“你不信?”
(二)
⑪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是冬天。没有声息,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老瞎子蹒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⑫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的心弦断了,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他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得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境。
⑬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知道怎么对徒弟说了。
⑭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小陆子渐渐有了哭声。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吃地守候着。火头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⑮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都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⑯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⑰“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⑱“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⑲“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⑳“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㉑“一千二?”
㉒“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㉓“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㉔“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㉕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免、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㉖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作品选》,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
②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 3 )文中画线句“火头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思考、作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遇见树
苏沧桑
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②一棵棕榈树,成为记忆里第一棵具象的树。它孤零零地站在祖母家老屋后一个很大的菜园子里。菜地匍匐着矮矮密密的一丛丛碧绿肥厚,只有一棵棕榈树,鹤立鸡群。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关键是,它结满了硕大的海珍珠般的累累果实,金黄色的,极其紧实。可是,果实不能吃。我问树:你结的果子不能吃,为什么还要结果子?树当然没有回答。
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答。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⑪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搬到了楼上。
⑫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⑬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⑭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⑮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⑯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⑰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⑱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选自201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这篇文章选入《2013中国散文年选》时被收录在“自然与人生”板块中。请结合全文,完成表。自然 | 人生 |
老屋外的树 | 婴儿:让“我”感受________ |
菜园子里的棕榈树 | 童年:让“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用的,生活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
________ | 几年后:让“我”懂得________ |
________ | 很多年后:让“我”渴望重建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
①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
②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③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
( 3 )文章最后说“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你认为这棵树是不是“假树”,为什么?( 4 )文中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无用而自由”到“有用却禁锢”,你认为这中间的奋斗有价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