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陕西汉中市勉县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费苦心(shà) 滑(jī) 朦胧胧(ménɡ)
B: 言简意(ɡāi) 戏(xuè) 高气扬(zhǐ)
C: 菜(qí) 收(liàn) 人声鼎(fèi)
D: 谷(bì) 丽(xún) 然无味(suǒ)
2、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今国际形势如火如荼 , 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会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B: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 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 南岳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D: 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会上,内地与澳门学生将中华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语言之美。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雕塑的发展和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 现在,班级里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情。
D: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4、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瑰丽 玲珑剔透 满载而归 蔚然成风
B: 清澈 名列前矛 嬉笑怒 应接不遐
C: 颔联 筚路蓝缕 百尺竿头 暴殄天物
D: 赝品 噤若寒蝉 莘莘学子 动辄得咎
5、下列文学常识标书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B: 《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剧本《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万卡》《万尼亚舅舅》等。
C: 《热爱生命》选自《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英国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人称“亚圣”,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
6、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 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 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不足外人道也(对,向)
B: 有龙则(灵异的水) 何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C: 处处之(做标记) 迷,不复得路(终于,最终)
D: 亭亭净(立)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8、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 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 , 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 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 , 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 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9、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识________的骗子,以免上当。

②每逢节日,看到同学与亲人团聚的场面,他总会__________,深深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

③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__________。

A: 形形色色 触景生情 混为一谈
B: 五花八门 触景生情 混淆是非
C: 形形色色 睹物思人 混淆是非
D: 五花八门 睹物思人 混为一谈
10、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选择填入恰当的句子( )

①________________,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椏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②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________________。


A: ①春夏初交,群峰碧绿 ②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 ①群峰碧绿,春夏初交 ②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 ①春夏初交,群峰碧绿 ②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 ①群峰碧绿,春夏初交 ②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步入仕途和起兵抗元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B: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叙写个人经历,又抒发爱国情怀。
C: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取”“照”,看似普通的两个词语却表达着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答: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 1 )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见一蜘蛛布网壁间________

②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________

( 2 )文中的蜘蛛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 3 )读了这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时间的价值》,完成后面的题。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 1 )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 )请概括出作者在本文中最主要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

( 3 )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

( 4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不少于50个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自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爱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 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 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 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 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 2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 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 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 某科学家 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 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 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 3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 4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原来,没那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所在班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ァ心碎了一地。”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