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耒阳市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杨振宁《邓稼先》)
B: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 , 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C: 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马南邨《不求甚解》)
D: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2、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春冰薄博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婆。”这首诗描摹了琼花的形之美丽,色之 ,香之清淡,晶之高洁。

②1月26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的发布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 ,扬州成为入选的135个城市之一。

③一个人能够通过读书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 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他 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A: 素雅 举办 即使/也
B: 素雅 举行 倘若/就
C: 文雅 举行 即使/也
D: 文雅 举办 倘若/就
3、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梦想,即使下一百次决心,不如付诸一次行动。(将“即使”改为“与其”)
B: 智能手机都内置了新版软件移动视窗操作系统,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将“并拥有”改为“和”)
C: 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将“之一”删除)
D: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将“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互换位置)
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见年迈的父亲蹒跚走到田里摘菜,他一阵心酸。
B: 9月3日阅兵仪式气势磅礴 , 盛况空前,展现了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心。
C: 看着眼前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 , 喜极而泣。
D: 这时,万籁俱寂 , 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到的母亲的呼吸。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和敬业乐群的态度,都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
B: 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 , 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开会讨论问题最忌言不及义 , 而应高效、有针对性商讨,逐一解决问题。
D: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想定力的不二法门
7、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静”“起伏”“清楚”“优雅”词性相同。
B: “远离尘嚣”“克服困难”“锻炼身体”“庭院深深”都是动宾短语。
C: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这个复句是假设关系。
D: “每年的运动会上,都有全市各所学校学生的广播体操表演。”这个句子的主干是 “广播体操表演”。
8、

下列句子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B: 在苍芒的大海上,狂风卷急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 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惠也是大自然所附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D: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遍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驰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思。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回首两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B: 为了杜绝酒驾行为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强了巡查的力度。
C: 在阅读文学著作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D: 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使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10、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悴(qiáo)并(tì)蔽(yìn)啬(lìng)
B: (shà)时蓄(chù)浴(mù)落(zhuó)
C: 弄(shì)分(qí)笑(nì)徘(huái)
D: 临(lì)粼(lín)告(dǎo)妹(zh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 1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 《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 《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 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 2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焉。

( 1 )解释划线词语。
①岁其二 ②若之乎 ③蒋氏大 ④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 )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4 )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

( 5 )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纽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是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客运专线。
B: 从武汉到广州,如果你坐在“和谐号”列车六号车厢,那么,你就是坐在动车车厢内。
C: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旨在减少废气排放,节约石油资源。
D: 为了防止高速列车行进在弯道时造成脱轨事故,在路轨的设计上一般采取了尽量提高PQ值的技术措施。
( 2 )下列关于本文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第⑦至⑨在写法上运用并列关系,分别介绍了高速铁路的速度、安全与舒适度。
C: 第⑨段写高速铁路的舒适度,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别列举法国、美国和瑞典的例子。
D: “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中的“更为”,不能去掉,这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备性。
( 3 )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请举例说明,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颜值重要,但不代表一切

①当今社会是个看脸的时代,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然而颜值并不能决定一切。马云,一个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的男人,他并没有很高的颜值。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如今的诸多成就。即使是在颜值时代,修心亦是很重要的。

②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就算穿的多么华丽,一说话一个举动就能暴露自己。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即使穿着朴素,和他相处也会觉得清风拂面。

③修心使人睿智。钱穆,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通过自学,成了一代儒宗。他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通过修心,有了一番成就。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数学让人周密,学科学使人深刻,学伦理让人变得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修心是有好处的。

⑤一个人空有“颜值”却没有内在是不行的。现在,有很多好看的人只凭自己的高颜值就能得到很多的喜欢与关注。可是,当有一天颜值不在,自己又没有内在,怕苦又怕累的时候就会明白,颜值不是最重要的,内在才是。

吕布是三国时一位大将,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曾修心,每当自己失败的时候,就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他不盖识人,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死干曹孟德之手。若吕布可以修心,重用手下贤才,爱兵如子,未必不能问鼎天下。可惜,吕布只是将才,成就不了更高的事业。

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今社会,空有颜值目中无人不予修心是万万不可的。我认为人们没必要去整容,你的相貌再怎么长久也不过几十年,而你的内在若出名,还可以留名青史,被传颂千年。

⑧再者,如果人人都长的一模一样,还不是靠气质区分吗?

(选自《意林》2019年合订本,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为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 3 )文中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现如今,“外貌协会”却不断壮大。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将题目“走,让我们一起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人生总有很多相遇。与他人相遇,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掩;与自然相遇,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遇,也话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遇,也许主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遇,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请以“相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字数在600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烟圈里ら全是你的身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