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临汾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2、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渎(xiè) 恿(cóng) 梦以求(mèi)
B: 笑(xī) 收(liǎn) 怏不乐(yàng)
C: 菜(xiàn) 涟(yī) 五缺土(háng)
D: 吊(yàn) 畚(jī) 首低眉(hàn)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 红(fěi) 留(zhì) 不(xùn) 深痛疾(wù)
B: 首(qiáo) 气(fèn) 教(huǐ) 夕日欲(tuí)
C: 责(jié) 脸(jiá) 默(qì) 息敛声(bǐng)
D: 冽(lǐng) 热(chì) 无声息(qiāo)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名人传》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着力刻画贝多芬、米开朗琪罗、高尔基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
C: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D: 《海燕》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B: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C: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D: 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6、名著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廖沙——寄居外婆家 《童年》
B: 李逵——寿张乔坐衙 《水浒传》
C: 诸葛亮——抹书间韩遂 《三国演义》
D: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红楼梦》
7、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哆哆逼人。
B: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绫镜。
C: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绩;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D: 鸟儿将窠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各着。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和“伛偻提携”都是代指老人和小孩,分别出自两篇描写见闻的“记”。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举行的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 “崩殂”指帝王之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D: 诗人陆游和文天祥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其作品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皆若游无所依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D: 四面竹树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撺掇 惬意 人声鼎沸 进退维谷
B: 亢奋 阴霾 锋芒必露 语无轮次
C: 怅然 抽搐 一拍既合 尽态极研
D: 庇荫 真谛 齐心谐力 来势凶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 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3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 4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6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 7 )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8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9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履其板,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熟。
沈括《梦溪笔谈》略有删改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后文的“钱帅”,即钱镠的孙子钱俶。②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讫:完。

(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杭 州 梵 天 寺 建 一 木 塔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②众妙备( )
以为妙绝( ) ④上轻,如此( )

( 3 )翻译下列句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4 )甲文中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模仿得 (填一成语),乙文中喻皓对“ ”(用乙文原句填写)的回答真是胸有成竹。他们俩在自己所从事的的技艺上都达到了 (用一个成语形容)的境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觍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分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吸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弄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晶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最后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手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没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乐乐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莱畦。乐乐说:“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的月亮容易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盞路灯都跟月亮一样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給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里的月亮。

(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 3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
( 4 )说说文中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 5 )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緒、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选文有删改)

( 1 )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 3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可选文题: 初二,我成长着 那一刻,梦想花开

要求①两题任选一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个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何必多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