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2017年4月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陈红和妈妈来到郊野公园,看到这里好不热闹:天上风筝千姿百态,地上孩子嬉笑奔跑,田间杨柳婀娜多姿,山间野花儿竞相开放……陈红一时兴起,脱口而出 。下列四个选项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 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
C: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自从妈妈给明明买了游戏机,他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了。
B: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圆满完成了对教室垃圾的清理工作。
C: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请你运用对联知识,为“门大要容千骑入”选出下联( )
A: 露花倒影柳屯田
B: 风摇钟磬落人间
C: 堂深不觉百男欢
D: 水光翻动五湖天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战争、流疫与经济衰退往往会干扰或 全球化进程`,从而威胁人类和平与繁荣,_________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②美国希望在伊拉克建立类似美国的民主制度,为在中东地区推行政治改革 样板.

③单位、社区、村镇、家庭都要承担起清洁环境、 陋习的任务。

A: 中止 树立 革除
B: 终止 竖立 革除
C: 终止 树立 祛除
D: 中止 竖立 祛除
5、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迢迢牵牛星》一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 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受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B: 陶渊明,晋代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C: 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带来财富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D: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向各班级发出了“读一本好书”。
B: 该小区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C: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我们看到了路遥对他中意的写作方法的坚持。
D: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将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诗词。
7、下列对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在五庄观拿瞌睡虫让清风、明月酣睡赢得时间逃走那瞌睡虫是毫毛变来的。
B: 过西梁女国,在一座山上,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唐僧要埋土,是沙僧用禅杖挖的。
C: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 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美国。
8、下列诗人中,不属于边塞诗人的是( )
A: 高适
B: 岑参
C: 白居易
D: 王昌龄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B: 我无时无刻都在考虑如何搞好学习的问题。
C: 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达在打死郑屠后,逃到二龙山出家,法名为智深。
B: 《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他思想深邃,主张和平,但受环境限制,对外界所知不多。
C: 《杨修之死》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故事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与《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一起号称“四大悲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李白的《山中问答》,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李白曾有一段时间在碧山闲居,有人问他为什么住在山里,他就写了这首诗算作回答。“碧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

( 1 )“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而不答”值得玩味,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 2 )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碧山”怎样的景色?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 2 )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叶,其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 4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哈欠声声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兰里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和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呵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种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你一幅困乏欲睡的摸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指代意思。
①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效果胜过镇静剂。
②确实如 , 打哈欠的确能传染。

( 2 )根据本文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定义。

( 3 )打哈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 4 )第三段中写“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第四段中写“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 1 )第①段中划线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 2 )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
( 3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同学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将题目“最美的________”(时光、风景、课堂、瞬间、人……)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拒绝套用。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不舍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