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中卫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目空一切 逢场作戏 孤陋寡闻 顾名思义
B: 油嘴花舌 囊萤映雪 引精据典 莫衷一是
C: 随机应变 一视同人 数目寸光 美味佳肴
D: 相形见绌 胜气凌人 习以为长 翻来覆去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已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把“已”调到“连续”之前)
B: 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改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才”)
C: 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在“书中”后加“的精华”)
D: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删去“根本在于”或“是关键”)
3、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 退(kuì) 气(xiè) 要(sài) 锐不可(dāng)
B: 发(bān) 责(jié) 首(qiào) 息敛声(pǐng)
C: 然(qiǎo) 胆(qiè) 熟(xián) 精竭虑(dān)
D: 红(fēi) 热(chì) 名(nì) 扬顿挫(yì)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 林徽因的诗多数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C: 《论教养》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有优雅风度。
D: 穆旦,原名查良镛,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防疫春耕两手抓,一列列钢铁巨龙昼夜兼程,飞驰在大江南北,为广袤的田野带去无限希望。
B: 爱心人士高飞和她的朋友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广西山区,给贫困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包”。
C: 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留连山水,俯仰古今兴废,感慨深沉,流露出怀古伤今的浓烈情思。
D: 虽然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小婷获得了市作文比赛的冠军,大家得知消息后还是喜出望外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小时候的作者。
C: 《木兰诗》刻画了一位聪明勇敢、杀敌爱国的女英雄形象。采用的是北方民歌的形式。
D: 《土地的誓言》一文抒发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哀之情。
7、

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 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屋里陈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 过去在墨西哥和智利,流行性感冒是致命的疾病,此类病例别国也不少。
C: 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陈晨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成功经验。
D: 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沦陷的悲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 颔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C: 颈联写入冬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思念。
D: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苍老之快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0、下列作品或文学常识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B: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D: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重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杨志,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杨志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的特点。

( 2 )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________

②谈笑有鸿________

③可以素琴________

④何之有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 )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 4 )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 1 )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就抢先介绍的原因是( )
A: 为了蒙骗皇帝。
B: 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
C: 帮骗子说谎。
D: 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 2 )“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是对皇帝的( )描写。
A: 语言和动作
B: 心理和动作
C: 心理和神态
D: 语言和神态
( 3 )作者让一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表明这个小孩子( )
A: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敢于说出真话。
B: 不懂事,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C: 不懂事,破坏了游行大典的隆重气氛。
D: 观察力强,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 1 )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删去第④段划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 3 )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 4 )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 5 )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四、写作(分值:60分)
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受了生活的温暖;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

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请以“难忘那张_________的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歇斯底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