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

白居易辛弃疾苏轼 ④吴敬梓 ⑤柳宗元欧阳修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B: 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C: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D: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3、关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幅书法作品题的是“颂江长”。
B: 图中书法的字体是隶书,稳重大气。
C: 该作品落笔轻重有序,整体美观协调。
D: 作品中“颂”字的写法错误。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寺公园这株白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5月持续到10月,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B: 南京博物院的明清瓷器陈列馆集明清瓷器之大成,青花瓷鳞次栉比 , 尤为壮观。
C: 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杭州市区立起了很多铜塑,金牛河岸的那头“牛”铸造得别具一格
D: 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明星爸爸们的舐犊情深 , 和萌娃们天真可爱的俏皮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
B: 截止3月19日24时,温州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04例,累计出院503例(死亡1例),其中瓯海区36例全部出院。据此疫情推断,我们大约将于3月底左右开学。
C: 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D: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6、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机降落,C919的首飞机长和飞机总设计师紧紧相拥,现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B: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 , 但他做得很认真。
C: 核研究初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邓稼先他们对这些不以为然 , 一心扑在工作上。
D: 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提起笔来,文不加点 , 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魁首。
7、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 轩邈:高远。
B: 指:向。
C: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D: 戾:至。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鲍罗金诺》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急促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B: 《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C: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中的“阿长”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同一个人。
D: 《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该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9、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hàn) 笑(nì) 为人知(xiān)
B: 悦(yi) 广(mò) 一气成(hē)
C: 奋(kàng) 跚(mǎn) 沧海田(cānɡ)
D: 烦(zào) 干(hé) 相形见(chù)
10、下列内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赞美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B: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文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C: 《狼》选自《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D: 《皇帝的新装》用一个荒唐的故事,暴露了自上到下几乎都撒谎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野望》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翠鸟移巢》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及 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翡翠鸟。 ②及:等到。 ③益:更加 ④遂:于是,就。

( 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①翠鸟先高作巢以避

( 2 )“翠鸟移巢”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翠鸟移巢”的结果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心底藏着艺术家

奚 淞

父亲突然去世,我慌忙搭机飞返台北。令我惊骇的是母亲:她身着未换洗的灰布丧服,花白而蓬乱的头发上,胡乱别着一朵不成形的白棉线花,看见我,枯黄的脸微颤,仅咧开嘴,显示了无言而深切的哀恸。

①我在巴黎三年,任性地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不觉间,岁月竟来催讨所有积欠的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能健康而平安地活下去,应比一切都重要。

我从旧书摊买来一大堆内容轻快的杂志和小说给母亲,希望能转移她那郁结于心的哀伤。翻开书页,她的视线茫然滑开。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失去了阅读的习惯,视力也坏到早该配老花眼镜了。我烹煮了一些肉类食物,笑闹着端到她面前,想引起她的食欲。母亲万般无奈地咬嚼两下,趁我转身,又偷偷把食物吐在碗里。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因悲伤而忌肉食,她的牙齿早已缺损,并没有人催促她去装假牙。

谁想到一直照顾人的母亲,其实已经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呢?

配眼镜、装假牙,母亲都顺从地做了。可是,更多的时候,母亲像是无事可做,只是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从笼罩的烟雾里,追寻往事的踪影。

为逝者折纸钱的时候,母亲的手才又活了起来。②银亮的冥纸,在她的手上灵巧转动,瞬间成为平整的元宝,翻飞飘落在她膝间的竹篓里。

看母亲折纸钱的手,学美术的我有了新的狂想:为什么不让她学画画呢?趁着一股孩子般胡闹的狂劲,我把画架、画板、画纸、画夹和彩笔都准备好,一股脑儿地堆置在母亲面前。看到这一切郑重的装备,母亲呆了。

以后,好一段时日,我假装不在意,却偷偷观察母亲的动态。我看到她在画架前徘徊、犹疑,终于怯生生地拿起铅笔,试着在纸上轻淡地画了如花生米般大小的孩子,然后匆匆忙忙涂抹掉,生怕别人看见。

我没想到,真有这么一天,母亲会认真而着迷地画起画来呢。她从旧书里翻出一些过时的画片,以刺绣般的耐心,一笔一笔地临摹。

一天,母亲在房里独自大笑起来。许久没听到母亲笑声的我,惊奇地冲进房,只看她一边笑,一边遮掩画纸。

“画得好丑,难看死了。”母亲笑着说。

我看到了,画的是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穿旗袍的女人,侧身站立在镂花的窗边。稚拙的线条擦了又改,直到那苗条的女郎天真地笑起来。原来,母亲临摹的是金嗓子歌后周璇的旧照。当周璇高歌《龙华的桃花》时,也正是父亲母亲在上海相识、相恋的年代!

从记忆深处寻到图像,母亲的郁结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居然一张又一张地画起画来,起初画妇人、孩子,然后狂热地画起花来,黑白的画面上,开始添加颜色,由淡雅趋于绚烂。

看母亲蓬着花白的头发,鼻端架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凑近艳丽的花朵细心描绘,有时竟连炉上煮着饭菜都忘了,我才知道:在母亲心底,也藏着一个从未被人注意过的艺术家呢!这艺术家是待子女长成、丈夫去世后,才被释放出来的。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姆妈,看这片繁花》)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不同阶段的内心。

________→乍见绘画工具的吃惊讶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在巴黎三年,任性地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不觉间,岁月竟来催讨所有积欠的债了。(“积欠的债”在文中指什么?)

②银亮的冥纸,在她的手上灵巧地转动,瞬间成为平整的元宝,翻飞飘落在她膝间的竹篓里。(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3 )文章开头处母亲的头发“花白而蓬乱”,结尾处母亲“蓬着花白的头发”,对于这一头一尾两处相似的描写请作简要分析。

( 4 )细细品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心底藏着艺术家”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日里那一片阴凉

①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③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阴,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阴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④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阴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阴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⑤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阴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阴和树阴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树阴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阴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阴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 1 )请仿照已概括的段落大意的句子结构形式,围绕“阴凉”,补充概括第②④段的内容。

①乡村树荫洒下一片“阴凉”;②________;③麦场边晒麦间隙人们享受;④“阴凉”;________;⑤夏日里我总时常回想起故乡的“阴凉”。

(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梁衡《夏》)

①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了太阳和天气炎热,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两段文字都写“太阳”,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 “逆境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一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废墟上的繁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