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竹篾 拌脚石 闻名遐迩 振聋发聩 B: 祥和 雷阵雨 鸦鹊无声 险象迭生 C: 秘诀 家具城 休戚与共 变本加厉 D: 急躁 里程碑 提纲挈领 鼎立相助 |
2、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俯瞰(kàn) 抉择(jué) 矫揉造作(jiāo) B: 钦佩(qīn) 恪守(gè) 心有灵犀(xī) C: 诧异(chà) 飘逸(yì) 络绎不绝(luò) D: 热忱(zhěn) 潮汛(xùn) 随声附和(hè) |
3、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B: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D: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
4、 | 下列句子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明的自我介绍很精彩,台下的同学们不可抗拒地鼓起掌来。 B: 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得其所。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啦啦队员们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 陆新生日那天收到爸爸的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真令他喜出望外。 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5、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的一项是( ) ①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②黑格尔说世界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 ③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 ④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③①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河中石兽》纪昀 B: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看见。《孙权劝学》 C: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木兰诗》 D: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鸿;博大。《陋室铭》刘禹锡 |
7、 |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羁绊(bàn) 锵然(qiāng) 糜子(méi) 天衣无缝(fèng) B: 两栖(qī) 迁徙(xǐ) 雾霭(ǎi) 草长莺飞(zhǎng) C: 龟裂(jūn) 陨石(yǔn) 拙劣(zhuō) 出类拔萃(cuì) D: 缄默(jiān) 襁褓(qiǎng) 绚丽(xùn) 强词夺理(qiáng) |
8、 | 用成语替换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的内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B: 勃然大怒 面面相觑 痛哭流涕 C: 怒不可遏 瞠目结舌 痛哭流涕 D: 勃然大怒 瞠目结舌 涕泗滂沱 |
9、 | 选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B: 大树南面见阳光多,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见阳光少,枝叶也就稀少。 C: 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名将等。 D: 一位文学家说:“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
10、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 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
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回答问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祭常山回小猎①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④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簿: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词以“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虚写出猎,下片的“狂”是实写征战杀敌。 B: 乙诗首联点题,着力勾画狩猎队伍开向狩猎场的气派和场面,为下文的狩猎作铺垫。 C: 乙诗颈联以“白云、青山、红叶”烘托诗人归来的风度神采,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 D: 甲词和乙诗写于同一个时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以及所显之志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在这两首诗词中,作者善于锤炼动词,请列举一例,并作一点赏析。 ( 3 )两首诗词中划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写法?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追求高官厚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B: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一正一反,体现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章巧于用典,既借“诸葛庐”“子云亭”自况,又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增强了议论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D: 文章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增强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和感染力。 |
阅读《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完成下列各题。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红山碧玉龙
①龙,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②等待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人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名叫红山碧山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以北的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
③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里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雕等手法。玉龙整体给人以力度感和动感,让人似乎能感受到神话传说中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红山碧玉龙出产距今约5000﹣6000年,是目前出土的国内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④红山碧玉龙名扬天下,四海须知。没想到,这引发了一场“真假玉龙”之争!
⑤自打红山玉龙成名之后,它的发现地赤峰地区就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假玉龙层出不穷。许多“山寨版”的红山碧山龙的外形、光泽都和真玉龙十分相似,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真假。许多爱龙心切的收藏者,都上了制假者的当。
⑥想分辨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其实方法很简单!红山碧山龙的背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尺寸拿捏得异常精准。如果把细绳穿过这个小孔,将绳吊起,停止摆动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玉龙头尾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无论制假者怎么模仿,都不能测算得如此精密,无法准确地把握穿孔的尺寸。只要你拿细绳一吊,假玉龙就会失去平衡、原形毕露了。面对古人的智慧,制假者只有望“龙”兴叹、自愧不如。5000多年前,在测算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手工雕刻出力学尺度把握如此精准的玉龙。简直比登天还难。 那么这条玉龙是怎样诞生的呢?至今科学家还没找到答案。
⑦红山碧玉龙于1971年出生后,曾被送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各国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真假。
“寄不够”的信
①“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②“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③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④“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
⑤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日本兵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⑧新中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⑦后来,城市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家的油坊再次遭殃,公家先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拆”字。随后,推土机一声怒吼,一下就把油坊扇倒了,那里变成了一座商贸城。公家很仁义,为了照顾“寄不够”年迈的父亲,就让他在商城里当了卫生监督员。
⑧“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⑨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⑩“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⑾“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⑿“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有街坊不解地问。
⒀“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寄不够”笑笑回话。
⒁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的,说:“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⒂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⒃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⒄有仔细者清点,整整2236封信。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亲爱的自己。
⒅“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⒆“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⒇“亲爱的自己……”.
( 1 )“寄不够”的信成为街坊邻居的谜,引起邻居诸多疑云,使情节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①________?________。
②何时开始寄?无从考证。
③________?________。
④有手机为何还寄信?笑笑回答。
( 2 )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 3 )文章写的是“寄不够”的信,可是第⑤~⑧段的内容和信件无关,能不能刪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作文:
作为青春少年的你,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真的有了一种长大了感觉。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期。请你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以“长大的感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
要求:作文中不要有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