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具体而微地阐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进强军兴军的坚定决心的观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B: 随州人文厚重,风景旖旎,名胜雄奇。洪山神秀险峻,烈山庄严神圣,三潭瀑布妙叠,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C: 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D: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
2、 |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A: “诉衷情”是词牌名;“关河”指关山河川;“胡”意为“少数民族”;“沧洲”意为“水边”,这里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尘暗旧貂裘”意为“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B: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上片写作者回顾自己当年单枪匹马奔赴梁州参军的情形,可现实却是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只能在睡梦里出现。 C: 词的下片写作者念念不忘国事,可是鬓边已呈秋霜,胡人却还未消灭,感伤的眼泪白白也淌流。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D: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3、 | 下列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炫耀(xuàn) 执著 (zhuó) 荤菜 (hūn) 揶揄(yé) C: 提防(dī) 魁梧(wú) 酝酿(yùn) 奄奄一息(yān) D: 静默(mò) 怜悯(mĭn) 吮吸(yŭn) 蓦然(mù) |
4、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 “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 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 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
5、 | 下列划线字的字形与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冗杂(rǒnɡ) 诘问(jié) 锐不可当(dānɡ)B: 汲取(jí) 剽悍(piāo) 通宵达旦(xiāo) C: 确凿(záo) 静谧(mì) 苦心孤诣(yì) D: 亵赎(dú) 负荷(hè) 忧心忡忡(zhōnɡ) |
6、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朋引伴 怪蛋不经 精益求精 B: 喜出忘外 油然而生 哄堂大笑 C: 美不胜收 不毛之地 人声鼎沸 D: 麻木不人 截然不同 杞人忧天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百草园是个荒园,人迹罕至 , 到处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 B: 听了英雄的事迹,我不能自已自己的感情,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C: 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D: 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
8、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B: 经过拙劣的译者的翻译,这部本来卓越的作品却会变得黯然失色 , 甚至失去另一语境中的众多读者而终究被人们遗忘。 C: 在以前的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叛徒总是鹤立鸡群 , 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 D: 他们俩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 , 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
9、 | 根据与画线处语言结构一致、内容相连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句横线上最正确的一项是( ) 黄河在这里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________________;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A: 溅珠落盘 B: 马嘶虎吼 C: 龙腾搅谷 D: 激流飞湍 |
10、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是宋代北方的乐府民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
阅读下面对诗词,回答相关问题 浣溪沙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B: 何为者也 或异二者之为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 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3 )【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愤怒→________→________ ( 4 )【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________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5 )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 |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 3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层平,然后,又被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结了婚以后,他在家里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商店里揽一篮油果儿,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声:“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甲(瞪 眯)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乙(瞪 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得全买了。”
⑥“嗯。”她答应着。
⑦“五毛一个,一共十个,拿五块钱吧!”他想“敲”她几个钱。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⑧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眼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⑨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她像一朵云丙(飘 游)走了。
⑩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⑪ 展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沧桑、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棵老树下,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老人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间羞得通红。半天,他将目光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他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⑫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称呼。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身边时,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一样。他哽咽起来,混浊的老泪像虫子一样丁(滚 爬)出眼眶……
⑬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