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哪个不是有关鲁智深的一个情节:( )
A: 拳打镇关西
B: 大闹野猪林
C: 血溅鸳鸯楼
D: 倒拔垂杨柳
2、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往往义愤填膺
B: 自从设立了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戛然而止
C: 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 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
D: 作家莫言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当时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武松被发配孟州时得施恩厚待,故知恩图报帮其夺回快活林,但这也为蒋门神、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埋下了伏笔。
D: 《水浒传》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例如“三打祝家庄”,梁山好汉总结经验教训,摸清敌情,共同合作,最终一战而胜。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B: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 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
D: 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 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里皮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 , 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7、下面是张明同学在“校园环境保护月”活动中所写的倡议书的一部分,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①环境优美的校园是同学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我们是学校的主人,保护校园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当然,②校园环境是否优美,主要取决于全体同学齐心协力的付出。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③学校学生会经过实地观察、民意调查、讨论研究后,决定开展“校园环境保护月”活动④这次活动,目的是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美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与每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B: 漫步在诗词艺苑,风景旖旎,心旌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C: 东方破晓,云蒸霞蔚,好一幅壮丽美景。
D: 老师讲解诗词,冠冕堂皇,深受同学们敬仰。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日,黛玉梳洗完了.
B: 两股战战,几欲先 (那六兄弟)一齐吆喝道:“了这猴精也!”
C: 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敢败我耶!”
D: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老都管又道:“耐他(杨志)一耐。”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尽管京沪等一线城市的在职干部都强调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但在中西部一些地方的公务员看来,他们的收入已远远高于中西部同等级别干部的收入。
B: 只有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
C: 所谓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收养子女的。中国每年新增这样的家庭已超过七万。
D: 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形势,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一诗,完成题。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 1 )从这首诗内容看,“万事非”中的“万事”是指哪些事?

( 2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不少表现手法?写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 3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②孙恩:字灵秀。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④未展:来不及。⑤沪渎:水名。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铛底焦饭 装一囊 ④逃山泽

( 2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 归遗母
B: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 丛草为林
D: 而能天下事为己任
( 3 )翻译句子
①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②遗独以焦饭得活。

(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读

张宗子

①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他说“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博尔赫斯喜欢反复读一些早年读过的书,温故知新,自得其乐。

②孔子说温故知新,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一点,毫无疑问,是温习旧学,有新的领悟。朱熹解释说:“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读书一在精,一在博。精博的境界,在于贯通。重读,除了个人喜爱的原因,如博尔赫斯之于斯蒂文生,苏东坡之于《汉书》,是读透和悟彻一本书的必由之路。

③朱子论读书,言语亦甚多。他反复强调的几个方面中,就有“熟读”和“透彻”。熟读精思,对于书中所言,穷追猛打,一竿子捅到底:“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堪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朱子说,读书,先要杀进去,而后,还要杀出来。读通了,想透了,自然远近随心,进出如意。

④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之法:“每读书,皆读数遍。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此反复,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也就是说,一部书,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学问,一次读,集中精力于其中一个方面,把这一方面彻底弄懂。郭沫若说他先读先秦诸子,读一遍,看他如何说政治,再读,看他如何说社会伦理,接下去,看他如何说历史观、人性论,等等。大意如此。这也就是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朱熹很欣赏东坡这段话,教导学生以此为楷模。

⑤博尔赫斯大概没读到过东坡的话,也没读到朱子的话,如果读到了,必要引为知音的。我读到博尔赫斯的话,想起孔子、东坡、朱子,自然莫逆于心。几十年的阅读经验,证明了这些话说得多么好。

⑥中国和西方的典籍,很多都是可以终身阅读,受用无穷的。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没有几十部读懂读通了的书,不离不弃,一辈子重温不已,仿佛家乡或根据地,又仿佛一个宝库,取用不尽,作安身立命的场所,那么,涉猎再多,只如满天花雨,往好了说,不过图个好看罢了。

⑦《庄子》读了一辈子,《西游记》我读了至少十几遍,仍然爱不释手。唐诗宋词,像茶或咖啡,几乎一日不能搁下。全部的唐人小说,恨不得永远也读不完。《世说新语》,随时想起来,翻到任何一页,读两条,往往心满意足。曾和朋友说,读一部《水浒》,胜过读杂书一百。这话一点也没夸张。相反,说得太保守了。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了个人喜爱的原因之外,重读是读透和悟彻一本书的必由之路。
B: 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有几十部读懂读通了的书,将受用无穷。
C: 朱熹教导学生要学习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D: 在所有中西方的典籍中,作者认为《水浒》是最值得重读的一部书。
( 2 )你认为下列这段文字放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

常人读书,大多时候像游泳,在水面上扑打蹬踢。尽管读懂了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但依然像游泳沾湿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一样,还是浮着的。仅止于此,尚未能得其精髓。若能重读,才会深潜进去,方能有所领悟,有所获益。

( 3 )博尔赫斯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南的春雪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稀稀拉拉,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雪烟俱净,山水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③雪虽然下得不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依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④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⑤江南的春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⑥春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作“天使”,当作“棉被”,当作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

⑦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文章有删节)

( 1 )请分析第③段“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一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 2 )江南的春雪有什么特点?第⑤段中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对比,有什么作用?
( 3 )为什么雪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
( 4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以“带着 ,一路前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理想、自信、感动、挫折、伤痛、遗憾、微笑、泪水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2)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自信,我们积极进取、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坚定了意志和信念,充满了向往与追求······在这个年龄,我们正精彩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我正十五岁”(或十四岁、十六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中心明确;③有创意的表达出真情实感;④书写规范、美观,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伤感#幸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