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扬州古城保护和利用的12个字原则: 、扬其韵、铸其魂。“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这种 的“扬州理念”,早已植入扬州人的心中。
①美其颜 ②护其貌 ③保护与利用 ④改造与复兴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 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艘航母?真正答案让广大军迷喜出望外
C: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 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端午日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纪念屈原,清明节扫墓为了祭奠祖先,元旦家家户户以新桃换旧符寄寓了对新一年的期盼
C: 有一些礼仪用语我们应该知道,如头次见面说“久仰”,中途先走叫“失陪”,等待客人用“恭候”,表演才艺称“献丑”。
D: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需要正视和发达国家在芯片领域的差距,由于一味地喊口号,到了最后,也许就是一个彩色的泡沫。
B: 为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市召开“最美退役军人”表彰大会。
C: 张伯礼院士表示,秋冬防疫不可松懈,需充分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性。
D: 2020年的新冠肺炎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教训尚无法计算,留下的损失更加深刻。
5、

下列字形和加短横线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请(tiě) 心(xián) 深(wù)痛绝 侧隐之心
B: (xiān)细 (1ào)印 茅(sài)顿开 强聒不舍
C: (diào)换 (hān)睡 参(cī)不齐 肆无忌掸
D: (hōng)笑 (fèn)外 (bǔ)风捉影 苦心孤诣
6、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B: 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C: 与书为友能够让我们获益匪浅 , 既能增长阅历,又能丰富知识,增添情趣。
D: 面对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7、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跳动的______________着生命的灵气。

②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里.没有过多的记载名人的_______,而让读者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的痛苦、挣扎和矛盾。

③百草园因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出名,它给鲁迅的故居添上了_______的一笔。

A: 活泼 表现 丰功伟绩 神秘
B: 活泼 闪现 劳苦功高 精彩
C: 活力 闪现 丰功伟绩 鲜活
D: 活力 表现 劳苦功高 鲜活
8、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妙 骤雨 僵绳 筋疲力尽
B: 躁热 轮廓 诘责 鹤立鸡群
C: 荧光 吹嘘 匿名 正襟危坐
D: 粗糙 愚顿 黝黑 抑扬顿挫
9、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皱(zhě) 难(jié) 骨
B: 遗(hái) 蟾(yú) 击(zhuàng)
C: 两(xī) 深(yuān) 鸟(tún)
D: 追(suó) 射(yǎn) 到(iiàn)
10、

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并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B: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和提升民族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就可能使国家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C: 随着老百姓对生活环境及空气质量的日益关注,曾经一度备受瞩目的PM2.5正在成为判断空气质量好坏的新标准。
D: 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后,要求做好灾民安置和村民避险工作,防止不再发生次生灾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 1 )对以上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首句中诗人写“灯寒”,其实是表达内心的凄凉愁苦。
B: 第三句中的“故乡”指故乡的家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C: 末句通过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大了一岁,抒发了自己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D: 这首诗写得曲折,凄凉,道出了天涯孤客共有的羁旅愁思。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________

②屠自后断其________

( 3 )下列语法现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止有剩骨”中“止”是通假字,通“只”,副词。
B: “投以骨”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应理解为“以骨投之”。
C: “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之”和“禽兽之变诈”中的“之”用法是一样的。
D: “一狼洞其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打洞、挖洞。
(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5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6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过三峡

(文/萧乾)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入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 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祈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煮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尽管山坳里树上还累累挂着黄澄澄的广柑,峰巅却见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层。经风一刮,远望好像楞楞可见的肋骨。巫峡某峰,半腰横挂着一道灰云,显得异常英俊。有的山上还有闪亮的瀑布,像银丝带般蜿蜒飘下。也有的虽然只不过是山缝儿里淌下的一道涧流,可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却也变成了金色的链子。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滪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巉了。从那以后,江面不断出现这种拦路的礁石。勇敢的人们居然还给这些暗礁起下动听的名字:如“头珠石”“二珠石”。这以外,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个暗礁上面都浮起红色灯标,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门前挂着各种标记,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的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对来往船只报告水位。傍晚,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这时候,水面皱纹圆如铜钱,乱如海藻,恐怖如陷阱。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篙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这当儿,驽驶台一定紧张得很了。

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 1 )作者初入三峡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2 )本文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

( 3 )夔府峡尽管江身狭窄,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这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本领。可有时人类征服自然以后却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2013年1月北京市长达25天的雾霾天气,严重污染了空气。于是“人定胜天”的说法遭到了质疑。请谈谈你对“人定胜天”的看法。

( 4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阴影与阳光 (徐慧芬)
①十四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②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③正在他脸贴着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④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也都被搜走。
⑤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⑥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参考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⑦“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⑧“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叵测,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⑨“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⑩“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⑪“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个,过了秤,正好十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
⑫骑了大约二十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沉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十元票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九十元钱的!
⑬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⑭父亲拍了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⑮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十元与一百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十四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有删改)

( 1 )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小蒙流“眼泪”,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两次流泪的原因。

( 2 )当小蒙的爸爸在门口听到小蒙的母亲所说的话时,内心一定有很多想法,请你根据当时情形,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小蒙父亲的心理。(不少于30字)

( 3 )文章题目“阴影与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一)这样做,或许是一次选择;这样做,或许是一种坚守;这样做,或许是一次尝试……当我们回眸时,磨练意志,增加了勇气,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从而让我们铭记并为之深深回味。

请以“这样做,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想,甘愿承受长久的寂寞;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梦想,敢于接受风雨的洗礼;流星为了自己瞬间美好的梦想,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请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透漏考试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以斷何來共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