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竣工 浪漫 月明风轻 沥尽心血B: 烦躁 真谛 立竿见影 前赴后继 C: 和煦 沉湎 淋漓尽至 纷至沓来 D: 亚州 伧俗 受益匪浅 名列前茅 |
2、 |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 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B: 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 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
3、 |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缺乏的两样东西,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去掉“不足”与“不当”) B: 单纯以“学以致用”的多寡来定义教育的成功,未免有失偏颇。(将“未免”改为“免得”) C: 北京市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以解决出行时打车难。(应把“打车难”之后加“的问题”。) D: 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
4、 | 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 《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
5、 |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飞鸟相与还(相伴) B: 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C: 浑欲不胜簪(全部) D: 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
6、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用全人类的共识,开辟了当代书法美学的新路子,是当代中国书法美学研究又一个重要成果。 B: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也给西汉诗歌带来了巨大影响。 C: 公司聚焦未来五年的市场需求,从源头与客户共同研发,不仅扩大了市场,还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D: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整合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向社会集中制定了300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丰富节假日的旅游市场。 |
7、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B: 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医生。《纪念白求恩》一文赞颂了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C: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文章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D: 《猫》的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
8、 |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 A: 他在我们这群小伙伴中,做事稳当,处事果断,德高望重 , 很有威信。 B: 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 , 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C: 入秋以来,各地的庄稼陆续进入丰收季,金秋画卷令人眼花缭乱。 D: 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
9、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孤身救舰队”后又“奇招灭火灾”.他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的航海家。B: “守株待兔”“龟兔赛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都出自《伊索寓言》.这些寓言既散发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 《海底两万里》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等情节惊险离奇,极富幻想,读来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D: 鲁智深三拳就打死了恶霸郑屠,为了避免官司,他一边骂郑屠诈死,一边拔腿就走.这些情节表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 |
10、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2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 1 )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或旦而不鸣 或:________ ②皆足取祸也 取: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 3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车,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很不是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误解,同时,我也是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我的两元钱。
……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________的观点;其次,从________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________。
( 2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 )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