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西安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他遇着_____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_______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_____,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如盖的浓荫,来______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______大地无尽的甜美与______。

A: 骄奢 飞翔 吟唱 荫庇 表现 芳香
B: 骄奢 飘翔 清吟 荫庇 呈现 芳馨
C: 骄傲 翱翔 清吟 庇护 呈现 温馨
D: 娇艳 飘翔 歌吟 隐庇 表现 芳馨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仓颉造字_______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惊涛骇浪;《诗经》_______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先河;《论语》《孟子_______了影响中国文化已达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体系;唐诗、宋词和元曲_______了中国文学不计其数的瑰宝;《史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辉煌……学习语文,就是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A: 开启 掀起 创造 构建
B: 掀起 开启 构建 创造
C: 掀起 开创 创造 造就
D: 开创 掀起 构建 造就
3、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一年的秋收季节,这位专利权所有者创办了一家新奇的“填洞公司”。
B: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C: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睛空万里,清澈如洗。
4、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荸荠 打牙祭 顶礼膜拜 粗制烂造 芸芸众生
B: 愧怍 文绉绉 招徕顾客 莫衷一是 物竞天择
C: 遒劲 堰塞湖 泯然众人 根深蒂固 相得益张
D: 潮汐 中轴线 睡眼惺松 浑身解数 鸦雀无声
5、下列表述的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在宋代被称为“四书”之一。
B: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
C: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D: 《世说新语》是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6、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B: 痛苦和磨难造就人生。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最后以离婚告终,则是托尔斯泰悲剧的最直接根源。
C: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被称为“初唐四杰”。
D: 《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篇散文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山的溶洞、淋漓湖,淄川的蒲松龄旧居,周村的古大街,都是淄博的旅游名片。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生命是什么?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还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
D: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我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8、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________,________,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 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 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 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 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9、

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恒亡。

A: 过:过失
B: 作:奋起,指有所作
C: 拂:同“弼”,辅弼
D: 国:国家
10、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倘佯 聒噪 糟蹋 庶竭弩钝
B: 作揖 箫索 恣睢 东施效颦
C: 呕气 拮据 嗽口 一蹴而就
D: 窘迫 振奋 忐忑 歇斯底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1 )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 2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 3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4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忆虚心改文章

欧阳修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既而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门人郑戬遽请于公日:“未审何时得卖生菜?”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选自《归田录》)

【注释】①杨文公:名亿,北宋著名文学家。②戒:告诫。③为文:做文章。④既而:不久。⑤遽:立刻,马上。

( 1 )对下列句子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A: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B: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C: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D: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杨文公戒其门人________ ②为文避俗语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 4 )杨亿曾告诫门生写文章要注意什么?

( 5 )不久杨亿自己在文章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以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你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⑥“恩。”她应着。

⑦“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⑧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⑨她合上了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了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⑩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⑪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小张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⑫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

⑬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 1 )文中写了几队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2 )第②段中“那个女人”改为“儿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 3 )怎样理解“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 4 )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6月22日04版)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细读全文,对文章大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本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从“在古老的中国,不乏寒门多出贤的故事”“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寒门要出贤,就离不开学习”“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 第五段引用俗语、古语等道理以及孔子的事例均有力地论证了“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的观点。
C: 作者认为:寒门多出贤,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D: 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只要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 3 )结合文意,请为第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四、写作(分值:60分)
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条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祝福,让自己拥有一份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请以“给自己一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携尓到末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