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指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指松、竹、梅。B: “总角”、“垂髫”都指童年,“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女子20岁。 C: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 “马大哈”指粗心大意的人,“马屁精”指善于拍马屁的人。 |
2、 |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威武 齐整 预备 撑船 B: 琥珀 商议 鸳鸯 姊妹 C: 规距 侍立 铁锹 丫鬟 D: 促狭 淘气 香甜 闲话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B: 爸的收入很低,还不能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C: 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的,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谴责和无比愤怒。B: 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 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D: 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发起为宿管阿姨献血的爱心援助活动,展现了大学生讲奉献、能担当,向更多学生传递了身边的正能量。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B: 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南湖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C: 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 , 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
6、 | 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B: 可二黍许。译文:(核舟)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D: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或在府而异。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秕谷(bǐ) 罕至(hǎn) 盔甲(kuī) 叵测(pǒ) B: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倜傥(tì) 蟋蟀(xī) C: 锡箔(bó) 桑葚(shèn) 油蛉(líng) 收敛(1iǎn) D: 确凿(zuō) 菜畦(qí) 缠络(chán) 觅食(mì) |
8、 | 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当时的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轰炸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直到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它们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续关系 ②成为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 ③而重庆以其特有的天地山河结构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迭被磨难,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可谓自然浑成、天佑中华 ④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 ⑤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广岛和长琦,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④⑤③① |
9、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使至塞上》《竹里馆》都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B: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 “这是我的好朋友李华从他的家乡给我带来的一件根雕礼物。”这句话没有语病。 D: “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
10、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náo) 莽(mǎng)莽 嘶(sī)哑 喉咙(lòng) B: 一枚(méi) 娉(pīng)婷 翅翼(jì) 摇曳(yè) C: 冠冕(miǎn) 风骚(sāo) 汹涌(yǒng) 红晕(yùn) D: 凝(níng)望 飘逸(yì) 枉(wáng)然 黎(lí)明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土地 大地 亿万年的静止,此刻 在眼里 连绵起伏,波涛汹涌 祖辈们和树木花草 一起扎根 草木春茂冬枯 人在一代接一代 繁衍 父母,是一段 枯老的树干 我就是那横出的新枝 站在父母的肩上 以向上的姿势 飞翔 风,从远古吹来 我用嫩叶为帆 远航 漂得再远,根 都在父母身上 土地的深处 ( 1 )第一节中“静止”与“连绵起伏,波涛汹涌”是否矛盾?为什么?( 2 )从诗歌第一,二节中,可以看出“大地”是什么样子的? ( 3 )诗歌第三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4 )从全诗内容分析,诗人赋予了大地怎样的象征意义?“父母”还可以象征什么?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顺张贵传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将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使之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元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待之。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略有改动) A: 固以怪之矣 B: 以中有足乐者 C: 杀之以应陈涉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解救襄阳受围的战斗中,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最终他们迅速突围。 B: 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士兵们听闻援军到,士气顿时高涨百倍。 C: 张贵抵达襄阳后,主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共同守护襄阳,但张贵拒绝了。 D: 元军得到了叛逃士兵的消息,在龙尾洲附近设了埋伏,张贵当场战死。 ( 3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毋败吾事 败:________ ②被介胄 被:________ ③贵恃其骁勇 恃:________ ④举流星火示之 示:________ ( 4 )翻译下列句子。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后使之为都统。 ②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家是一棵流泪的树
李兴海
①在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边境上,有一条名叫喀喇昆仑的山脉。在它的中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有一个名叫神仙湾的边防哨所。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在这个地方保家卫国。
②我没去过他那里,我只能偶尔从电话中了解关于他在那里的一切。
③他已经多年没回家。他的父母在农村,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只知道他在新疆的雪山上,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
④我从各类书本上寻找关于这个地域的信息。A内心忽然一片潮湿。
⑤这个被称为“高原上之高原”的神仙湾,海拔高5380米。一年里,冬季长达6个多月,年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昼夜最大温差可达30摄氏度。最恶劣的是,此地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紫外线强度也比平原高出50%。
⑥他曾给他的父母邮过两件新疆特产的羊毛大衣,并在口袋里夹寄了一封仓促写成的信件。信的内容很短,笔迹潦草,是我站在门口给他父母亲口念的。
⑦“B爸,妈,我在新疆很好,这里到处都是葡萄干和羊肉串,当然,羊毛大衣也很便宜。我给你们买了两件,很暖和,希望你们二老保重身体,等我回来孝敬……”。
⑧这显然是一封未完成的信件。“孝敬”二字后面,应该还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很多很多的泪要流,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也许是返回哨岗的号角已经吹响,也许是一年才来一次的邮递车将要开走,也许……也许……
⑨起初,我真以为他所在的地方真有百般好,还在难得接通的电话中埋怨他:“为何过年都不回来?怎么也不给我邮点新疆哈密瓜?”他毫无抱怨,光是傻笑。
⑩后来得知实情,忽然有种落泪的冲动。他每天吃的是压缩干粮,喝的是70摄氏度就沸腾的雪水。集训途中,因为海拔过高缺水,甚至只能用尿液来使自热米饭升温。他所在的地方,长不出一株小草,更没有绿树。
⑪他让我替他保密,无论如何,千万不能让他的父母知道实情,他不想让他们担心。
⑫第六次电话,是在2010年的冬天。他仍然告诉我,过年无法回家。那一刻,我没有骂他,我只是轻声说了句“兄弟放心,二老有我。”他便在电话那头哭得没了声音。
⑬2012年1月4日,部队正式通知他,今年可以回家探亲。我从北京转机赶去乌鲁木齐接他。见面之后,他告诉我:两个年轻的战友用部队的大车把他直接送到喀什。中途,车停了,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跑下车,抱着路旁的两棵大树痛哭不止。
⑭为什么要哭?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知道他们已经三年没有见过绿色,没有吃过青菜,没有回过家的话,我想,任何人都会被这奇怪的一幕所打动。
⑮他们是真正的守卫者。虽然他们用有限的生命和男人的孤独守卫着祖国的太平,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家。在他们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让人流泪的树。
( 1 )“我”对朋友的感情前后有些变化,仔细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①由起初“________”到后来“________”。
②结合全文,说说“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
( 2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全文却多处写到男儿泪。从文中任选一处相关片段,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写该段。(字数不少于40字)(提示:可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想象要合情合理)( 3 )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初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点评。(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4 )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家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尺素传情;家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让人爱得深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他们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让人流泪的树”的理解。被没收的蚕宝宝
魏得强
周一数学课,杨老师满脸怒气地向我反映情况:马小雨上课捣乱,不听老师劝阻,公然顶撞老师,上课玩东西,而且人“赃”俱获。这个时候的马小雨正垂着头站在我的办公桌前,一副老实样。在我这个班主任面前,他总算还是给了些面子。这个马小雨,好像天生就是捣蛋鬼,班上的每一样坏消息,总是少不了他。不做作业不背书,和同学打架,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请家长,家长也摇头说没办法。也难怪,父母都在南方打工,60多岁的爷爷、奶奶能把他怎么样呢?唉,这些留守儿童!但我还是决定向这个刺儿头开战。
我让他把上课玩的东西拿出来,马小雨很不情愿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盒,上面扎了很多小孔。会是什么呢?等我打开纸盒子,赫然入目的是四五只正在蠕动的蚕宝宝。蚕宝宝已经像小拇指般大小了,它们专注地吃着桑叶。原来,马小雨的罪状不仅是自己玩蚕宝宝,而且利用杨老师扭头抄题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偷看,因为争夺,几乎要打起来。我严厉批评他之后,把蚕宝宝没收,然后责令他写出检查。
忙碌了一天,送走学生之后,准备回家。我忽然看到了办公桌上的蚕宝宝,盒内仅有的一些桑叶已经快被它们蚕食殆尽。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我忽然有了一种恻隐之心。想到我小的时候,不是也喜欢养蚕吗?三五个小朋友一起杀蚕,交换心得,因为蚕的存在,总会让我们快乐一个春天。下班的时候,我把它们带在身边,骑车来到城郊。在一个沟畔处,寻到几棵野生的小桑树,它们长得很葱郁,一个年轻的妈妈领着孩子正在采桑叶。很快,我就采好了一大把,足够它们吃几天了。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忽然感到一种轻松的愉悦感,不是因为エ作,而是这几个小小的蚕宝宝,让我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
第二天,我又把蚕宝宝带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几位老师也忍不住围在一起看。杨老师好像也消了气,对我说:“其实,马小雨这也不算是什么错,要是放在星期天玩,比上网玩游戏强多了。”我的心忽然一颤,对呀,培养这样的兴趣,不是比骂人、打架、上网玩游戏强多了吗?心中不禁对马小雨的好感多了一些。中午的时候,教自然课的王老师经过我们办公室,看到了这几只蚕宝宝,兴奋地拍起手来,对我说:“这几只蚕我用了,给孩子们现场讲昆虫的变态发育最好不过了。”
自然课上,我特意来到教室,看到王老师和孩子们围在一起观察蚕宝宝,王老师适时地给他们讲解蚕宝宝的发育过程。我看到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马小雨呢,羞赧地站在一边,好像听得比谁都认真。
我悄悄退出了教室,心里却变化了许多,对待马小雨,我知道了教育的突破口。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能教育不好吗?我能想象到,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
( 1 )本文围绕蚕宝宝展开叙事,请把补充完整。①________→“我”摘桑叶喂蚕宝宝;→②________→“我”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
( 2 )“我”对马小雨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以“一路有你相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