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的沙乡农场对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行了长期而细致的

②“不待千年成琥珀,直疑六月冻琼浆。”将一颗冰糖放入温水中, 看它缓缓 ,忍不住想要感谢它的发明者——遂宁人邹和尚穿越千年为我们带来的丝丝甘甜。

③临仙阁 在涪江边上,听春鸟啾啾,嗅莲香阵阵,看秋叶簌簌,感冬阳暖.....

④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公民 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 观察 熔化 树立 权力
B: 观测 溶化 矗立 权力
C: 观察 溶化 矗立 权利
D: 观测 熔化 树立 权利
2、活动中一位同学演唱了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大家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首歌的歌词。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的中国心

原唱:张明敏(香港歌手)

填词:黄沾(香港词曲家)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A: 朗诵这首歌词时语速要稍慢,语调要高昂。
B: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C: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是一个假设复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习俗,倒挂着的仙人掌能存活开花则体现了昆明雨季空气的湿润。
B: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 作者将昆明火炭梅与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突出前者的味美。
D: 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4、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大苏泛赤壁:句末助词,无实义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零头
C: 窗而观:打开
D: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较
5、下列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缩(quán) 咽(gěn) 踉踉跄(càng)
B: 跷(qī) 异(chà) 毛骨然(sǒng)
C: 风(mǐ) 关(ài) 退避三(shè)
D: 娌(zhóu) 儒(zhū) 如火如(tú)
6、

下列加线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谷(yáng) 润(jìn)
B: 月(hào) 娥(héng)
C: 灰(zuǒ)台(lù)
D: 间(shùn) 夸(fǔ)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
C: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或者叫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拮(jū) 褴(lǚ) 梁(jǐ) 尽职守(gè)
B: 发(méng) 立(zhù) 落(yǔn) 而不舍(qiè)
C: 杀(mǒ) 汲取(xī) 然(è) 强不舍(guō)
D: 狡(jié) 幸(jiǎo) 予(jǐ) 一黄土(póu)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 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 为了缓解灾区人民食品供应不足的困难,社会各界踊跃捐款。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的史事,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B: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与《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公认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C: 《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和福楼拜、莫泊桑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1 )同样写秋景,刘禹锡和马致远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2 )请分析:“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御:驾驭车马。②易:更换。③过:问题,过错。④调:协调。⑤逮:这里是“赶上”的意思⑥诱:引导。

(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俄而与子期逐________

②今君后则速臣________

(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 3 )请简要阐述你从本文中所感悟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跟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通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模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1 )纵观全篇,下列紫藤花的哪一个特点给作者带来了最强烈的感受?( )
A: 盛
B: 密
C: 流
D: 紫
( 2 )从文章中看出,作者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能够代表作者情绪变化的历程。

( 3 )文中最后一段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 4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⑧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 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或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表达真情实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渴望幸福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