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临川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A: 被:通“披”,穿
B: 坚:铁甲
C: 社稷:国家
D: 刑:刑法
2、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tiáo) 免(shè) 阴(huì) 解(pō)
B: 教(huì) 师(chán) 佝(1óu) 若(tǎng)
C: 进(bìng) 渎(xiè) 旁(wù) 咙(hóu)
D: 绝(dù) 气(yè) 秘(jué) 慕(xiàn)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健壮 静默 美不胜收 花枝招展
B: 睫毛 霎时 絮絮叨叨 各得其所
C: 搓捻 分岐 人迹罕至 浑为一谈
D: 嘹亮 捶打 人声鼎沸 喜出望外
4、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5、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遇上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各地广大干部群众心潮澎湃,信心满怀,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B: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岳麓山上游人如织,大家都趁着好天气出来登高望远,处处可谓人声鼎沸 , 热闹极了。
C: 李老师的指导深入浅出,让我恍然大悟 , 思维里的迷雾仿佛一下烟消云散了。
D: 小雅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人喜出望外
6、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物竞天择 养精畜锐 冥思苦想
B: 按部就班 翻来覆去 如座针毡
C: 声色俱厉 险象迭生 恃才放旷
D: 段章取义 大相径庭 敷衍塞责
7、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狼籍 亵渎 断章取义 一代天娇
B: 阴诲 愕然 心无旁鹜 孤军奋战
C: 喧嚷 禁固 恼羞成怒 重蹈复辙
D: 睿智 嬉闹 化为乌有 怒不可遏
8、

下面语段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需要我们有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我们要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争得青春无悔。

A: ①百折不回②宽容③空中楼阁 ④百感交集
B: ①坚强不屈②宽恕③可望不可即④百感交集
C: ①坚强不屈②宽容③可望不可即④喜怒哀乐
D: ①百折不回②宽恕③空中楼阁 ④喜怒哀乐
9、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选出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句式,表现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的复杂心理。
D: 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重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10、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排比、拟人)
B: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对比、夸张)
C: 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反复、拟人)
D: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是母亲的情怀。(拟人、比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 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 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 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 2 )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

乎众矣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B: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 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黄牛

伍维平

①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②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③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④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⑤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⑥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⑦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⑧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⑨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 “老黄牛”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C: 老黄牛因为衰老,再加上拉得重,所以一条腿就断了。
D: “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
( 2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

( 3 )联系上下文,探究第④段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有何用意?

( 4 )有人评价伍维平的文章“行文里并不见一星半点的冷酷语言,但在平淡而又沉静的叙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丝沉痛。”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③“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④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⑤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2作者:张凡)

( 1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 2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除道理论证外,第⑤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资料链接)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后稷教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慣,也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于漪

四、写作(分值:60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一次送茶送水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举荐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

请以“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看见天空很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