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情境下,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暑假的某一天,初二学生张明让打电话,约王平一起去玩公路赛车,想到父亲说过公路上超速骑车不安全,王平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张明不要去。王平对张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马路上车多,我父母说超速骑车不安全,他们不让我去。对不起,你问问别人吧!B: 马路上车那么多,你还敢在马路上赛车,你是不是疯了,你爱去就去、我是不会的。 C: 你可真勇敢,和汽车比试,你去不去我不管,我可不去。 D: 马路上车那么多,在马路上赛车不安全,又没有家长陪伴,咱们就都不要去了吧。 |
2、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缄默 一霎时 姗姗来迟 冥思遐想 B: 羸弱 戈壁滩 一反既往 豁然贯通 C: 深邃 颤巍巍 更胜一筹 狂妄自大 D: 娴熟 文绉绉 重峦叠障 混为一谈 |
3、 | 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烦躁 愧作 草率 酣然入梦 B: 亵玩 凛冽 无虞 千钧重覆 C: 鸿孺 商酌 遗憾 锋芒毕露 D: 猥琐 矜持 挈约 沥尽心血 |
4、 |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食:同“饲”喂养。 C: 且:犹,尚且 。 D: 等:等同,一样。 |
5、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应选(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②① |
6、 | 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整个儿烤要有耐心,用文火慢慢地烤。 ②烤慈姑是我当时擅长的手艺。 ③慈姑一般是煮着吃,或者做拼盘,我则喜欢把洗干净的慈姑放在铁丝网上,然后架在炭炉上烤。 ④带有独特苦味的香气,扑鼻而来。 ⑤刚刚还在泥土里的慈姑,不一会儿便出现了条纹状的裂纹。 A: ②①⑤④③B: ④③①⑤② C: ②③①⑤④ D: ④⑤②③①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B: 这片文章立意新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 , 很是发人深省。 C: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杂技演员一套探骊得珠的难度动作,引来观众们持久的掌声。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简陋 脸侠 盈眶 顽固不化 C: 轻蔑 讪笑 歧视 俯拾皆是 D: 蹒跚 荒莽 勒转 有持无恐 |
9、 | 找出给划线字注音中正确的一项( ) 漫山遍野矗立着形状奇异的石群,异峰竞秀,藤缠蔓绕,山水和谐。从山下看酷似一群绵羊奔向山岗,站在山岗上向下俯瞰,有的像石猴在奔跑中嬉戏打闹;有的像石熊迈着沉重而坚实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有的像新疆的寒羊在悠闲的吃草;有的像伫立长啸的猎豹;它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A: jìng gǎn chù xiāoB: jìn gǎn zhù xiāo C: jìn kàn chù xiào D: jìng kàn zhù xiào |
10、 |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 , 引人注目。 B: 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 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 , 感激不尽。 D: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请从炼字角度品析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请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一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如鸣珮环(如:好像) B: 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C: 谁道人生无再少(再少:再年轻) D: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萧萧/暮雨子/规啼 B: 隔/篁竹 C: 青树/翠蔓 D: 四面/竹树/环合 ( 3 )下列选项中两个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以为底 为坻 B: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 伐竹取道 谁道人生无再少 ( 4 )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乙词上阕描写了兰溪淡雅宁静的春之景。 B: 甲文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乙词借助兰芽、溪水、洁净小路表现了兰溪的清新优美。 C: 甲文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乙词“萧萧暮雨子规啼”句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一种凄冷的环境。 D: 甲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乙词中描写了蒙蒙细雨、子规的悲啼,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伤。 ( 5 )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表现了作者游兴之浓和石潭环境的清幽。 B: 甲文第二段中借助对鱼动静结合的描写,表现了水的清澈。 C: 乙词中“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感叹自己已满头白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内心充满了悲伤之情。 D: 甲文“全石以为底”一句既表现了潭水之清,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 6 )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 )试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早春景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1 )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哪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你能结合内容谈谈该词语的表达效果吗?论阮籍菩啸
范子烨
阮籍之“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是自然。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境界,也是魏晋时代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我们看魏晋的人物品藻,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潇洒任真的举止和发乎天然的气度。“啸”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它是一种最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其发生只赖于人口,而与它物无关。“啸”能够随时踢给人们以抒发感情的良机,而表演者永远不会丢失他的“乐器”,所以它被誉为“上天赐与的魔笛”。不过,上天最早看中的赏赐对象还是以阮籍为代表的华夏古国的音乐家。
作为可变性和随意性兼备的口哨音乐,“啸”最足以显现阮籍的这种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和率意而动的个性特征。“喃”是自然之音,是天籁之音。阮籍之“啸”,达到了“以天为声”的音乐艺术胜境。
二是理性。桓玄认为“啸”能够表达深奥、微妙的旨义,能够契合人的精神、传达精神意蕴的声音。他举阮籍与苏门“长啸”的故事为倒,说明“啸”胜于“言”,言不能尽意,而“啸”则足以尽意。纵观魏晋时代。以坚持“啸”能尽意之说者居多,所以“啸”得以与清谈并驾齐驱,风行士林。清谈是以语言达意的,寄玄理于唇枪舌剑式的辩论之中;“啸”是以声达意的,蕴玄奥于口哨之音。此二者所传达的东西可以统称为“道”。依孙登之言,“真人”之“啸”深蕴着至大无边的“道”,它无所不在,无往不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啸”视为“传道之音”。当然,孙氏之说带有相当大的夸张成分,也不可完全据信。
三是情味。阮籍之“啸”,是一种十分强烈的感情活动,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许多才华横溢之士惨遭荼毒,成为上层统治者尔虞我诈的牺牲品。阮公临渊履薄,心怀危惧,忧愤深蕴。他的《咏怀诗》便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在以忧郁悲伤的诗笔抒发忧生之嗟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啸”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
孱弱与强劲,阴柔和阳刚,在他的身上交融为一。柔弱的是他的外表,刚劲的是他的内心。这就是阮籍“有力”的“哭泣”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啸,,正是阮籍心灵之哭的音乐艺术载体。实际上,就抒情达意而言,诗与“啸”,“啸”与诗,对于阮籍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如果说《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以诗的艺术形式激扬其心灵世界的天风海涛的话,那么阮公之“啸”,则是以音乐的艺术形式传达其对现实与人生的体悟与忧怀,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的个性。试想司马昭利剑在掌,炙手可热,阮籍面对他敢于啸歌不绝,那酣放的个性,那潇洒的气度,谁人可及!
显然,阮籍追求的是对生命本体与世俗尘寰的超越,希冀的是千载如一的永恒境界.幻想的是具有终极意义的玄学精神。他的希冀,他的追求,他的幻想,无不深寓于他的“啸,,声中,使听众在富于艺术美的情味中窥见他的超旷不凡。《大人先生传》所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品格。
阮籍之“啸”,是知与意的融合,是情与理的凝铸。他的血肉之躯在历史的秋风中早已凋谢了,他的“啸”声却仍然在华夏历史的长空里袅袅余回。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枷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阮公以其卓而不群的“啸”声,冲决了世俗的长提,震颤了权柄的桎梏。阮公之“啸”,其美何限!
(选自《北方论丛》,有删改)
( 1 )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