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威海市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进桃花源,看到朵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情绪低落的她不禁眉开眼笑了。
B: 阳春三月,南湖公园里树儿长出新芽,花儿竞相开放,真是花团锦簇 , 美不胜收!
C: 在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前,专家呼吁人们不要出门,人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 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这部小说非常励志,情节也非常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B: 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C: 这件事情本来已经解决了,可他还在这里强聒不舍 , 真让人烦躁。
D: 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置之不理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4、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霹雳 热泪盈(kuāng) 不屑置辩
B: 慰(jí) 谴责 身求法(shě) 循序渐进
C: 开(chà) 拮据 目以待(shì) 重蹈覆辙
D: 附(hé) 斓珊 堂大笑(hōng) 与日俱增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
B: 是否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C: 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壮乡,所以刘三姐的传说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D: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6、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B: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C: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媒:得益于社会制度,中国有信心战胜疫情。(“战胜疫情”是动补短语)
B: 妈妈经常怂恿我走出家门,参与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怂恿”是褒义词)
C: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各国都有教训。(“教训”是动词)
D: 卫公司近期的口罩产量增加了2倍,生产时间却缩短了1倍。(“1倍”误用数量词)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C: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欧阳修是其中之一,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卖油翁》。
D: 中国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很有讲究。例如:弱冠指20岁的男子,桃李年华指20岁的女子;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期颐指百岁老人。
9、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è)运 泯(mǐn)灭 (hài)人听闻
B: (zhān)污 收(liǎn) 猝(zú)然长逝
C: 滑(jī) 静(mì) 头晕目(xuàn)
D: 夺(cuàn )御(pìn) 笑容可(jū)
10、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笑(偷偷地笑) 喙(鸟和昆虫的嘴) 不毛之地(不长毛的地方)
B: 乌有(虚幻,不存在) 倏忽(忽然,很快)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兽类)
C: 清(清水) 枯涸(干涸,没有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D: 伫立(长时间站立)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滑稽(引人发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阅读。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蒋春霖①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②。化了浮萍③也是愁,莫④向天涯去。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一生落拓潦倒,其词多感伤之音。②飞絮:指柳絮。③ 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④莫:不要。

( 1 )词的上片通过“阴雨”“________”的意象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 2 )词的下片借对柳絮遭遇的慨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枉于法,则于相(避免)
B: 一国争买鱼而献之(都)
C: 其弟子曰……(规劝)
D: 夫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
( 2 )翻译下列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3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 4 )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换一种方式离成功更近
梁勇
①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
②每次考试他都是和倒数挂上名。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大家认为他是笨蛋,是个白痴。伙伴们嘲笑他,说他永远和失败在一起,是失败的难兄难弟。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父母听到这些话,暗暗为他担心。
③他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似乎为零。但是,他还是在不断加班加点苦读。每天,他醒来后都害怕上学,害怕被嘲笑。周末,他坐在自家的门前,看着草地上喜笑颜开的男孩们,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学校也在考虑劝其退学。
④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为了一张被老鼠咬坏的一美元钞票而痛苦不已。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悄悄回家将自己平时积攒的硬币换成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交给了老人,说,这是他用魔法变回来的。老人激动不已,说他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
⑤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个笨到家的人。接下来的这天,是孩子永远不会忘记的。父亲要带他出门,目的地是波士顿。他父亲说:“我们坐汽车可以到达。”他们一起坐上汽车。可是,在中途的一个小站,父亲下车买东西忘记了汽车出发的时间。就这样,汽车在他喊叫声中呼啸而去。他很害怕,心想这下怎么办,没有汽车,父亲怎么能到波士顿呢?波士顿汽车站到了,他下车时却看到父亲正在不远处等着他。他快速跑了过去,扑进父亲的怀抱,诉说一路的忐忑不安,害怕父亲到不了波士顿,并惊讶父亲是如何到达的。父亲说:“只要我们能到达目的地,管它用什么方式呢,孩子,就像你学业不成功,并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不能成功,换一种方式吧!”此时,他猛然醒悟。
⑥随后,他看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帮助他们实现,即使是假的,但起码从精神上减轻了他们的痛苦。从此,他对魔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跟随一些魔术师学习魔术。
⑦他克服心中的怯懦,为自己的梦想开始奋斗。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进行的努力受到了父母的鼓励。教他魔术的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学东西很快,而且每次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创新。很快老师的技巧便被他学光了,他不得不换老师。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换了四个魔术老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一个匪夷所思的成功人士。
⑧有人问他是怎么成功的,大卫·科波菲尔说:“父亲让我醒悟,成功对我们来说好比是个固定的车站,我们在为怎么到达而绞尽脑汁,大家都在争夺汽车上的座位,没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车,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骑马或者乘轮船去车站呢?这样,我们不是也到达了吗?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
⑨最后,大卫·科波菲尔又说:“后来我知道,这一切是父亲安排好的,其实那个小站离波士顿很近,骑马竟然比坐汽车还快,所以父亲到得比我早。”
⑩道理浅显易懂,可是真正理解它,并付诸行动的人却很少。当你发现自己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取得成功时,你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换一种方式呢?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你会离成功更近。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改动)

( 1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①腼腆( ):
②怯懦( ):

( 2 )从第①~③段看出大卫·科波菲尔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

( 3 )父亲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一个笨到家的人?他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孩子醒悟?

( 4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中事例谈一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 1 )概括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被“我”盘问。

发展

①________

高潮

②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 2 )“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认同

( 3 )结合语境,赏析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 5 )小说结尾有何妙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 哦,我终于发现了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涼透了的心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