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B: 不少人想知道粽子与端午节到底有什么关系?
C: 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D: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2、下面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如海,谁也无法预料是什么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使我们豪情满怀,但太多的意外常常使我们备感无nài( )。在生命的舟上,我们的帆,便是心态。让我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导航指向吧,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激扬,平凡时新鲜,这样,jí( )使风雨如磐,命途多舛,有一天( )然回首,原来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A: zòng 奈 即 mò
B: zhòng 耐 即 mò
C: zòng 奈 既 mù
D: zhòng 耐 既 mù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B: 据调查,当今世界,近二百个左右的国家的青少年正在通过网络、影视等媒体来认识生活,由此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并确认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C: 巫山的红叶,如霞似火,溢彩流丹,是一道最美的秋季里的风景线。
D: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登上一个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 真是心旷神怡。
B: 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C: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我们薪火相承,我们前赴后继 , 我们绝不止步!
D: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5、

在下面句子括号里,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 )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 )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馨香。

A: 因为 所以
B: 只有 然而
C: 只要 但是
D: 虽然 却
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掌握这项漆器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来。
B: 为了使我们对知识领会得更深,老师常对我们采用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
C: 你们的思想,我们会当作引玉之砖 , 认真拜读的。
D: 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谈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有如坐春风之感。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青春融入生活,你才能领会青春的① 。青春并不是② 的外衣,青春的笑容也常和眼泪融在一起。几次挫折便是生活的全部吗?并不是所有的失落都意味着不再拥有。当你③ 夕阳西下的时候,朝阳正从你的背后开起。


A: ①真理②华丽③感慨
B: ①真谛②华丽③感叹
C: ①真理②壮丽③感慨
D: ①真谛②壮丽③感叹
8、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部门推出新举措,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当前老百姓炙手可热的话题。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泄露门”事件警示人们,不要忽视细小的安全隐患。
D: 《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节目如一股股清泉沁人心脾
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B: 《傅雷家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两则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时和欣喜成功时,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C: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上伐魏前写下的传颂千古的表文。
D: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的史书整理编辑而成,共有33篇,分12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0、下列词语,依次填写在句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 在悲凉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更加 。白露即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陡增悲 伤。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 ,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是更加明亮。可是兄弟分 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 明月才知道。


A: 笼罩 凄美 飘远
B: 笼罩 凄切 飞翔
C: 沉浸 凄美 飘远
D: 沉浸 凄切 飞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 1 )【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 2 )【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 1 )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足为外人也 大之行也,天下为公。
B: 无案牍劳形 闻 , 欣然规往
C: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者。
D: 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2 )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 3 )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B: 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C: 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 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在“经典散文”阅读课上,老师推荐了汪曾祺的《夏天》,请完成相关任务。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施“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瓢、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瓢,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篎篎篎篎(miǎo)”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芡,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有删改)

( 1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请从选文中找出能体现其语言特点的句子,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 2 )有人说:“散落世间的趣味儿,却可以被汪曾祺老先生以神奇的丝线加以串连。他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

写作提示: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真定府的大菩萨

晓畅

①“沧州狮子定州塔,真定府的大菩萨”,在燕赵大地流传着“河北有三宝”的说法。这“真定府的大菩萨”,指的就是正定隆兴寺内大悲阁里的铜铸观音像。

②隆兴寺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先生曾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寺中藏宝无数,摩尼殿、千手千眼观音、转轮藏、龙藏寺碑、毗卢佛……件件都当得起一个“最”字——全国之最、世界之最。其中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是世界上古代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一尊。

这尊观音像高21.3米,也就是说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而大悲阁更有35.5米高,“先铸佛,后盖阁”。如果把寺内亭台殿阁这些高低错落的建筑群比作群山的话,那大悲阁就是最高峰,宏大巍峨。

④千手千眼观音像身姿伟岸,比例匀称,法相庄严,双眼满含慈悲,有手臂42只,分别持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姿态变化,张扬着力量与威严。我妄自猜想,那美轮美奂的舞蹈“千手观音”,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吧。

⑤为什么称千手千眼观音呢?据佛典载,观世音听如来说法,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以圆满无碍地普度一切众生。

⑥关于这座铜铸观音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铸到观音像的脖子时,因为太高,铜浆到了顶层就凝固了,于是施工被迫停了下来。一天,有一个白胡子老者从这里路过,工匠们感觉他是位高人,就向他请教。老人说: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人,能有什么办法?说完飘然而去。工匠们细细琢磨老者的话,悟出了屯土施工的方法,于是齐着观音像的脖子筑起了20多米高的土堆,然后在上面炼铜,很快就铸好了观音像的头部。这土堆形成了一个很大很长的斜坡,一直堆到三里之外。正定城东一个村子叫三里屯,据说就是由此而得名。

⑦传说有杜撰的成分,但“屯土增高,分节铸造”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却是真实真切的。

⑧值得一提的是,观音立像莲座下的石质须弥坛上的一组组雕像,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一须弥坛高2.2米,坛侧布满雕饰。伎乐人吹拉弹唱,动作不一,表情丰富,精美生动;负重的力士半蹲半跪,似乎整个大佛的重量都压在身上,他们肌腱发达,鼓肚突目,奋力挺身,显示着不为重压所击垮的那么一股子劲头,写实与夸张完美结合,堪称北宋时期建筑雕饰艺术的杰作。

( 1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 2 )第三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第六段为何要讲述观音像的传说?
( 4 )第六段中的加点词“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 5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或工艺品等能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吗?请试举一例,并简要说明一下(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悟,是了解,是领会,是觉醒。悟是混沌打开后的豁然,悟是困惑消解后的释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悟……

悟需积累,没有长时间知识、情感的积蓄,就没有顷刻间心领神会的开怀;悟要用心,心思所至,可悟文、悟画、悟旋律,可悟情、悟理、悟人生……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女人请学会怎样爱自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