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B: 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
C: 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国小型电动车测试大赛5月25日在山东德州举行,有近50家左右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参赛。(“近”和“左右”重复,删去其一)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将“发扬”改为“发展”)
2、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峡》——郦道元——北魏
B: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
C: 《名人传》——罗曼·罗兰——法国
D: 《藤野先生》——鲁迅——小说
3、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彩/水 梗/慷大方 然失色/万马齐
B: 执/美/麻大意 辛茹苦/首低眉
C: 默/锢/忍俊不 弄巧成/咄逼人
D: 喊/接/鞠躬尽 怒不可/浑浑噩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B: 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
C: 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 , 奇妙无穷,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令游人流连忘返,更引起无限遐思。
D: 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 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 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 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6、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防疫春耕两手抓,一列列钢铁巨龙昼夜兼程,飞驰在大江南北,为广袤的田野带去无限希望。
B: 爱心人士高飞和她的朋友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广西山区,给贫困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包”。
C: 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留连山水,俯仰古今兴废,感慨深沉,流露出怀古伤今的浓烈情思。
D: 虽然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小婷获得了市作文比赛的冠军,大家得知消息后还是喜出望外
7、请在以下诗句中,选出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是( )。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蚌。
C: 忽如一夜春风米,千树万树梨花开。
D: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下列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公园里,人们戴着口罩,三三两两,欣赏着春光美,迎面走来一个不戴口罩的男子。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A: 这种时候还有不怕死的人?!嫌自己的命太长了吗?
B: 还是戴上口罩好,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了别人。
C: 肯定携带病毒,赶紧离他越远越好,快跑
D: 跑什么?我就不怕,他敢过来,我跟他拼了!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评定 溃退 桌有成就
B: 泄气 督战 记念日
C: 颁发 巨额 建树
D: 油忠 悄然 酷似
10、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本赛季颗粒无收的最终局面,怒不可遏的球迷们打出了横幅,叫主帅“回家吃饭”。
B: 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 这部电影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众趋之若鹜 , 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 远亲不如近邻 , 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
野 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 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内。②籍:项籍,字羽。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力拔山兮气世________

②虞兮虞兮奈何________

③众数十万人,亦足也________

④天之我,我何渡为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3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项王这个人物的评价。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本道

①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

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季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田野里的麦苗由浅黄变得淡绿,泥土中的小草也跃跃欲试,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该是踏青的季节了,人们被春风鼓动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踏青不一定要远行,近处的郊野、岗坡、湖边就足够了。沿着松软的小路缓行,淡绿色的枝头时有三两只鸟儿啁啾跳跃,不远处的菜地里,青的葱,绿的菠菜可着劲往上长。更让人心动的是野菜族一团团、一簇簇在田埂地头热热闹闹地相拥着,那抹鲜活的嫩绿,醉了春风,让人喜在心头。

③记得当年在乡下“插队”,“春荒”是很难熬的。每天起早贪晚的下地干活,却又青黄不接,只有啃着玉米饼子就咸萝卜,吃得嗓子直冒酸水。后来,同学们跟老乡学会了挖野菜:苦菜、荠菜,白花菜……中午回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打那以后,野菜在我心中就成为了春的标志和参照。

④北方的春天或许不如南方那样浓烈,那样春深似海,然而争奇斗艳的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也并非是用平丽的词藻去铺陈春光的艳丽芳菲,大多是寥寥几笔,就足以勾人心魄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陌头烟柳绿烟丝”“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咏春的绝唱都是以接近直白的语言采撷浓春之中的一两个饶有意境的景观后,便止笔而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⑤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几十年的光阴稍纵即逝,能够做成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选择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境。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轻薄桃花逐流水”的结局。鉴古观今,贪胜求全者,无不心浮气躁,最后以失败告终。

⑥“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 1 )第②段写出了北方春天的什么特点?
( 2 )请揣摩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3 )本文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5 )“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①雾和霾是自然界中使能见度降低的两种不同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雾肉眼可见,常呈乳白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高山、海滨、乡村常见,城市区域较少见。霾是大量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见。它们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②这些悬浮的细小颗粒物本来在各处漫无目的地飘摇散落,无意危害人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将它们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这就是雾霾的帮凶—逆温层。

③逆温层通常出现于对流层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除随寒潮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此聚积,使得空气质量变得差。

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在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⑤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⑥冬季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雾霾,便与逆温层有关。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在冬季的夜间,地面向外发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而由于白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又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而高层空气温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气不会向高空运动,高层的暖空气也不愿意降落到地面。于是各自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也就减少了空气交换,这样更容易形成雾霾。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9期)

( 1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是由近地面空气中大量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形成。
B: 逆温层将悬浮的飘摇散落的细小颗粒物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成为了雾霾的帮凶。
C: 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对城市起着保护作用。
D: 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冬季更容易发生雾霾。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文体结构,分别说明了“雾”、“霾”的基本特点,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B: 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通过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构成霾的微小颗粒的大小,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C: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可以省略,因为“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已经准确地说明了逆温层出现于对流层底层的大致距离。
D: 文章按逻辑顺序展开。在介绍“雾”、“霾”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出逆温层对雾霾的促成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后说明冬天更容易形成雾霾的原因。
四、写作(分值:60分)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友情and爱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