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


A: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
B: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
C: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
D: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
2、

下列语段的横线上语气强烈,意思更肯定,最能说明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的无数矿坑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的一项是( )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A: 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B: 谁都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C: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会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一句中的“原因”是名词,“觉得”是动词。
B: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一句中的“性情”是名词,“定要尽情玩弄”一句中的“要”是动词。
C: “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一句中的“有”是动词,“媚态”是形容词。
D: “仿佛又是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一句中的“出来”是动词,“是”是动词。
4、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魏晋(不管)
B: 未果 , 寻病终(没有实现)
C: 病终(不久)
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5、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屋子里收拾得非常整洁,窗明几净,了无杂尘
B: 他家开的百货商店顾客不少,一天能经营上千块,生意盎然
C: 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D: 这人做事从不考虑先后次序,也看不出个轻重缓急
6、下面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D: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我们一直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它们是明亮的。
B: 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
C: 马思远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战争与和平》,真是妙手偶得啊!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光彩熠熠 ,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8、小江摘抄诗歌《月亮游向了他乡》时,不慎打乱了顺序,请帮他选出最佳的选项( )

①我在瓦盆里养尾月亮

②少年长大,月亮游向了他乡

③后来啊,花落了,瓦盆碎了

④小时候,榆钱开花哪噜噜黄


A: ④③②①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①③②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B: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C: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写主人公于勒的人生遭遇和亲人的不同态度来评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价值观。
D: 李白的《行路难》和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都表现了诗人失意不失志的人生情怀。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舍生忘死
B: 载誉归来的他在演讲时侃侃而谈、目空一切 , 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 而人民是历史的最好评判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复活的地

艾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 1 )这首诗被称为“预言诗”,发表的第二天,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试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2 )本诗中的“土地”象征什么?
( 3 )若把诗文分成两层,该如何划分?
( 4 )哪些诗句表现出作者兴奋、高昂的情绪?你怎么看待这种情绪?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试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以五百里之地安陵________

②臣未闻也________

祲降于天________

④长跪而之日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吾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士故归之
B: 受地于先王守之 学不思则罔
C: 聂政刺韩傀也 夫鸡鸣狗盗出其门
D: 安陵君许寡人 鸣之而不能通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4 )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

( 5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萨其马里的硼砂

云无心

不久前,央视曝光了一些萨其马中使用硼砂的“黑幕”,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其实,在东南亚和中国一些地区,把硼砂添加到食物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硼砂并不是“化学合成”,而是真正的“天然产物”。就来源而言,它跟海盐、蓬灰、卤水这样的“草莽英雄”差不多。

硼砂的化学组成是四硼酸钠。它具有杀菌的作用,在洗涤用品与化妆品中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在医疗上,也经常用来消毒。既然可以灭菌,那么用在食品中,也就可以防腐。不过,它之所以被用到食品中,主要是因为在水中呈现弱碱性。就跟拉面使用的蓬灰,或者做馒头用的面碱一样,弱碱性使得面团更加筋道,从而产生更好的口感。其实,在食品添加剂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把它加到食物中。比如中国、印尼,就有把它加到拉面或者肉丸中的做法。而在伊朗,硼砂甚至是鱼子酱的传统原料。

就像许多其他的食品成分一样,“用的历史悠久”“用的人多”完全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安全问题。只是因为它的危害不那么立竿见影,人们没有注意到而已。美国很早就禁止将硼砂添加到食品中。因此,伊朗的鱼子酱,因为含有“违禁添加物”,就无法登陆美国。而美国的鱼子酱,只能使用大量的盐来防腐,在味道和口感上,也就无法像伊朗的“地道鱼子酱”那样美味。因为鱼子酱不是常规的食物,通常人们也不会吃很多,而其中的硼砂用量也不大,所以美国也有人主张对它网开一面。

所有的“毒性”都是由剂量决定的,那么硼砂的有毒剂量有多大呢?从动物实验来看,大鼠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体重2.66克,而食盐也不过是每公斤体重3克。也就是说,用硼砂毒死老鼠,需要的量还是很大的。【甲】不过,食物毕竟不是吃不死人就算安全,【乙】人们更关心的是在什么剂量下, 对健康不产生危害。这方面的数据不是很多,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04年发表了一份专家意见,评估结果是如果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的硼在0.16毫克以下,就不会对健康有任何不利影响。这大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吃下10毫克的硼。对于硼砂,大致是0.1克。

当然,这个量是考虑了“安全系数”的。意思是说,不超过这个量,基本上对于所有人都安全。而超过了,可能会有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受到伤害。达到更大的量,可能会呕吐、腹痛、腹泻等。而长期大量摄入的话,则可能影响生殖发育。

( 1 )硼砂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2 )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的加线词语“草莽英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

( 1 )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 2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 3 )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问的人”此刻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

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 4 )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 5 )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当我们告别小学,走进初中,标志着我们正一天天长大。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在一天天成长,你也都能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请以“成长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0字以上)
要求:①依据本文所选的事情或所定的中心,在题目横线上填上恰当词语(例如“快乐”、“烦恼”、“细节”、“浪花”等),使文题完题。
②记叙出具体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痛彻心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