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交通拥堵。
C: 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印度洋,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2、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红旗飘扬”“人物描写”“边读边写”“吃大米饭”依次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
B: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 古人将“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作“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南面”。
D: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3、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初次见面,我特地从达州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薄礼——灯影牛肉,希望大家以后多多关照。
B: 魏芳收到朋友阿香的微信消息:我明天到长沙,拜托你到黄花机场来接我好吗?
C: 李老师,这是我要发表的文章初稿,请您斧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D: 近日听闻你家小女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真是可喜可贺啊!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作者在词中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B: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文章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
C: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D: 《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文章抓住了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了对比的方法,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
5、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命也不可重复,你只有一个人生。

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我不相信他会对其他生命负责。

③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④所以一个人根本的责任就是要对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负责。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春寒料峭 连绵不断 潜滋暗长 为富不仁
B: 妙手偶得 殚精竭滤 触目伤怀 开卷有益
C: 摩肩接踵 和颜悦色 正襟危坐 诚皇诚恐
D: 不折不挠 深恶痛疾 无动于衷 长途拔涉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________呢?

②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___。

④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于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________呢?

A: 要素 创意 材料 区分
B: 要素 创意 素材 区别
C: 因素 创造 素材 区分
D: 因素 创造 材料 区别
9、

阅读下面一则语段,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②我国2009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已初见成效, 后面还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进一步深化。
③院中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 ,此时尤为幽绝。

A: 不可思议 即使 也 斑斓
B: 不可思议 虽然 但是 斑驳
C: 不言而喻 虽然 但是 斑驳
D: 不言而喻 即使 也 斑斓
10、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里有时湿湿的,暖暖的,像饱满的河水,可有时又空落落的,像干枯的河床。
B: 金融危机来了,并不都是冰雪一片,寻寻觅觅,绿草、红花也时有所见,关键是我们要有像罗丹说的“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C: 社区居民闻讯后踊跃报名,参加“学双语、学礼仪、学技能”的各类培训班,积极性和热情程度大大超出组织者想象。
D: 从书目中可以知道过去有哪些书,现在出版了哪些书,各学科门类有哪些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1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表达作用
(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诗歌通过描绘景物,渲染出送别的凄凉 气氛。

②李白听到朋友王昌龄“左迁”的不幸遭遇,当即写诗以慰藉,足见诗 人的侠肠肝胆。

③诗歌着力强调了与友人相隔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浓厚感情。

④“闻道龙标过五溪”点题,“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从中已传达 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⑤作者以初春时节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的景象,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 卜,给人以画面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也劳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砌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壹;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负势竞 横柯
B: 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C: 蝉则千不穷 哀久绝
D: 猛浪若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急湍箭 可爱者
B: 富阳至桐庐 三峡七百里中
C: 鸢飞戾天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D: 四时备 风烟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却不是对事物的叙述,而是述说旅途所见,描绘奇山异水。
B: “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水的深邃澄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
C: 文章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闹景象。
D: 本文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所见,历历如画,读来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 1 )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 2 )“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______________

( 3 )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线词共同的表达效果。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 4 )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要自律,也就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律能让我们克服惰性、抵制诱惑、学会战胜自己。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约束、管理、反省过自己吗?他人的自律故事又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以“自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搁浅、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