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B: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牟取(móu) 啮齿(niè) 不逊(xùn) 即物起兴(xīnɡ)B: 狩猎(shǒu) 铆钉(mǎo) 弈者胜(yì) 众目睽睽(kuí) C: 吞噬(shì) 招徕(lái) 家醅(pēi) 相形见绌(chù) D: 苋菜(jiàn) 哂笑(shěn) 脂粉奁(lián) 龙吟凤哕(huì) |
3、 | 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否获得大的能量,取得高的成就,关键是进行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 A: “过程”“品格”“达到”都是名词,“经典性作品”“深邃的思想”都是偏正短语。B: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句子中“过程”是宾语。 C: “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 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D: 画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进行”前面加上“能否”。 |
4、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能让自己登高的,不是借用他人的肩膀,________;能让自己站立的,不是终日卑微的苟活,________;能让自己重生的,不是等待往事的结束,________;能让自己追逐的,不是心中远大的目标,________。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①而是自身的学识 ②而是不死的信念 ③而是勇敢的告别 ④而是不屈的抗争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
5、 |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有爱,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 “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 B: “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 。 C: “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 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
6、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
7、 |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战争、流疫与经济衰退往往会干扰或 全球化进程`,从而威胁人类和平与繁荣,_________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②美国希望在伊拉克建立类似美国的民主制度,为在中东地区推行政治改革 样板. ③单位、社区、村镇、家庭都要承担起清洁环境、 陋习的任务。 A: 中止 树立 革除B: 终止 竖立 革除 C: 终止 树立 祛除 D: 中止 竖立 祛除 |
8、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做过傻事、错事,陷入绝境时曾一度动摇、绝望,但最终成长为百折不挠的钢铁战士。 B: 《格列佛游记》中“慧駟”们教育子女学习克制、勤勉以及整洁等课程,还训练子女沿着陡峭山坡上下奔跑,以提高它们的力量、速度和耐力。 C: 《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 D: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她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考考生志愿填报一经确认后,任何个人、学校和单位不得擅自更改。B: 夏夜陶醉于田野的美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虫甚至毒蛇。 C: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D: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看侦探小说,常常被小说里面错综复杂的情节深深吸引。 B: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幸福观,只要自己觉得好,别人就无能为力。 C: 唐老鸭和米老鼠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 深受大家的喜爱。 D: 这篇文章言简意赅地分析了那幅画的象征意义,肯定了作者对真善美执着的爱。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①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①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 (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__、 __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与豪放洒脱之情。(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与本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 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主谓间无实义)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 2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人只有常常发生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分总的结构,先举例,从而得出结论,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明确提出论点,再举例,最后再强调观点。 B: 两文均为《孟子》的篇章。《孟子》的语言明快畅达又精警透彻,如两文的标题及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同时还善于运用排比修辞,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C: 两文都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手法,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到“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国家存亡与个人能否成就大业因素相似,最后推出结论。 D: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行仁政”的政治思想,乙文没有这个思想的明显体现。甲文的重点是论述战争,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强调了民心所向、施行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7岁,进8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
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渣子,拉嗓子。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奶奶吃得不香,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有气喘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烤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可是一直没有吃。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萧胜知道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气了。萧胜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萧胜跟奶奶过惯了,跟爸爸不熟。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妈妈给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挺稠挺香。还有一大盘卿鱼,好大。萧胜吃得很饱。
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萧胜有点饿怕了,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内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商梁饼子甜菜叶答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萧胜毎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的香味。
回家,他吃着红高梁饼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儿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挖了一大块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2期,有删节
( 1 )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具有怎样的作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 1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请以“补你一个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可填“拥抱”“点赞”“道歉”“礼物”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
要求:①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②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