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 一些甘肃省偏远的农村小学,连一个学生都没有了。
C: 1月1日,甘肃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首次在伦敦著名的萨德勒威尔斯剧院进行演出。
D: 李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就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2、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论语》——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
B: 《马诗》——李贺—— 唐代诗人
C: 《夏日绝句》——李清照—— 南宋词人
D: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各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种情况下,协商民主实际上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①寻求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个平台。”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说②“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过程,又关注决策的执行,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③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也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④

A

。”

B

。”

C

”。

D

。”


A: A
B: B
C: C
D: D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个别学校为了抢生源,竟把老师编成小分队,派到各个小学组织学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
B: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C: 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城市社会风气良好与否,社会治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D: 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 “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 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 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6、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chè) 繁(yán) 万(qǐnɡ)
B: 息(qī) 护(pì) 鸶(lù)
C: 远(tiào) 骨(lèi) 绵(yán)
D: 壮(zhuó) 丰(yénɡ) 牲(chù)
7、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宫城县佐藤先生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获救的中国研修生耿耿于怀 , 一生难忘。
B: 湖光岩的湖光山色,在濛濛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
C: 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D: 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8、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右逢源 漠不关心 肆无忌惮 强聒不舍
B: 翻天覆地 脍炙人口 世外桃源 提心吊胆
C: 侧隐之心 戒骄戒燥 无与伦比 谈笑风声
D: 袖手旁观 销声匿迹 苦心孤诣 断壁残垣
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坍塌 水银柱 力不睱供 杞人忧天
B: 烂漫 水墨画 大相径庭 神采奕奕
C: 纯粹 赶趟儿 浑为一谈 截然不同
D: 静谧 庇护神 人声鼎沸 美不盛收
10、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生代们太顺利了,以至于他们的作品像浅浅的溪流难以激起人们心底的轩然大波;新生代们太年轻了,年轻得难以汇入生活的湍急的河流。
B: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C: 中国8位维和警察在海地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获知此消息,很多网友不能自已 , 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悼念。
D: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 , 令人陶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 1 )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 《龟虽寿》(曹操)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 《竹里馆》(王维)
D: 《月下独酌》(李白)
( 2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 3 )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其剑舟中坠于水 ②吾剑之所从坠 ③入水求 ④楚人有江者

( 2 )翻译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3 )这个寓言包含了哪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①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④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⑥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⑦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

⑧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⑩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
B: 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C: 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
D: 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
( 2 )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
C: 本文层次分明。第③④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⑤⑥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⑦—⑨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D: 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⑦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3 )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思路严密,如第⑦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②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
B: 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 第②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③—⑨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
D: 第②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

①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名单正式出炉。一份份奖励,彰显着劳动的无上荣光,折射出时代的价值追求。他们当中有农民工,有技术员,有工会干部,有新型劳动者,在他们身后,是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亿万劳动者。

②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勤奋,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得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③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工厂车间里毫米、微米级的精细打磨,基层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实验室里更高更快更精的刻苦攻坚,无不是劳模精神的现实写照。石油精神、红旗渠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动者为中国人点亮了灵魂的灯塔。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从城乡面貌,到衣食住行,知识与创新将成为“臂非加长而见者远”“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的重要力量。精神为劳动注入灵魂,知识为劳动提高品质,劳动者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愈发从容坚定。

④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而脱离了劳动的人,只会失去活力,失去与社会的联系。有人说,幸福不是唾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

⑤《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 1 )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 )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

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

( 3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说我猥琐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