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听到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一向稳重的老爸也不能自已地欢乎起来。B: 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C: 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D: 对于别人的困难,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 袖手旁观。 |
2、 | 对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②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④“我们在开花!”它们在笑。“我们在开花!”它们嚷嚷。 A: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B: 比喻 比喻 排比 反复 C: 比喻 拟人 排比 反复 D: 拟人 拟人 排比 反复 |
3、 |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或者 C: 可能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C: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D: 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 |
5、 |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C: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
6、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是我打搅你了吗,孩子?不过我确实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B: 中国电视荧屏上首个青年公开课节目《开讲啦》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们的好评。 C: 上周末,妈妈回家看我了。她给我带来许多水果,有香蕉啦、苹果啦、橙子啦……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
7、 |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涟漪 默契 区块链 不屑置辨 引颈受戮 B: 倒坍 隐匿 电饼铛 吹毛求疵 睡眼惺忪 C: 巉岩 桑梓 乌沙帽 无缘无故 顶礼膜拜 D: 窒息 蓬蒿 打牙祭 通宵达旦 一泄千里 |
8、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赖分裂集团苦心孤诣地搞“民主制度”建设,其目的是要为政教合一的“西藏流亡政府”披上“民主”外衣。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东盟会期间,温家宝同志风尘仆仆 , 深入人才市场、农贸集市和居民小区,体察百姓疾苦,关注社会民生。 D: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9、 |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词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划线的词都是介词,向我(点头)、从昨天(开始)、最(重要)、往那边(走)。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C: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D: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排比的各项之间都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逻辑上没有先后,可以颠倒顺序。 |
10、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
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 ②劳其筋骨。 劳:________ ③衡于虑。 衡:________ ④管夷吾举于士。 士:________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 )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4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乡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祖母的葵花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②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③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④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⑤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⑥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⑦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⑧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⑨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⑩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放,开在了祖母的心窝里。(作者:丁立梅,选自《知识文库》)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但实际上,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 1 )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________
②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________
( 4 )“令人惊评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命题作文。
陈忠实在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说出了它的“动力源”:他看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路遥写出了那么多本优秀的小说,成了自己写作的动力。当他沥尽心血写出《白鹿原》后,他获得了成功……在成长路上,你的“动力源”又是什么呢?
请以“我的动力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如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④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