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 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
2、 |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几匹骆驼?( ) A: 二匹B: 三匹 C: 四匹 D: 五匹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B: 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 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
4、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C: 英语团队全体专家利用博客平台与学员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在线研讨 D: 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 , 令人难忘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深霄 浊流 家喻户晓 B: 小楷 谰语 当之无愧 C: 薪金 山间 目不睽园 D: 绞肉 竹干 深不可测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 B: 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 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 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 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
7、 | 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是( ) A: 完璧归赵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B: 门庭若市 舍生取义 杞人忧天 C: 守株待兔 闻鸡起舞 豁然开朗 D: 温故知新 刻舟求剑 毛遂自荐 |
8、 | 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 A: 鼓 B: 锣 C: 钹 |
9、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褴褛(lǔ) 轻觑(qù) 伤痕累累(léi) 拾级而上(shè) B: 桑梓(zǐ) 勾当(gòu) 戛然而止(jiá) 悄然不惊(qiǎo) C: 游弋(yè) 顷刻(qǐn) 拈轻怕重(niān) 强聒不舍(qiǎng) D: 狡黠(xiá) 亘古(gèng) 深恶痛绝(wù) 孜孜不倦(zī) |
10、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东皋 五色交辉 百手起家 B: 缥碧 千百成峰 如梦初醒 C: 交映 鸢飞戾天 眼花瞭乱 D: 息心 负势竟上 锐不可当 |
古诗词阅读。 欧阳修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阡陌交通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 ③及郡下,诣太守________ ④处处志之________ ( 2 )在横线上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________见渔人,________乃大惊,问________所从来。________具答之。________便要________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3 )翻译句子。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5 )《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 1 )文中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日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