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B: 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各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阳光阅读”的开展与策划,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D: 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让观众深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更能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 | ||||
2、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缁鲁为什么没有土地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鸟粪经过长期的化学变化,形成了厚达10米左右的磷酸盐层,因而全国没有一寸可供作物生长的泥土 ②原来自古以来,栖息于此的数不清的海鸟在岛上留下了厚厚的鸟粪,完全掩盖了土地 ③地处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鸟国,被称为“无土之国” ④瑙鲁的经济以开采和出口优质磷酸盐为支柱,粮食、果蔬以及各种日用商品都依赖进口。 A: ③④①②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②① | ||||
3、 |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太白全集》《陶庵梦忆》《杜工部集》就分别用了字、号、官职来命名。 B: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喜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发家史。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国作家莫泊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D: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范进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 ||||
4、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②写作是一门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 ③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便太浅显。 ④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迹,只觉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⑤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⑥如结构上的埋伏和照应就特别需要惨淡经营。 A: ②⑥⑤④①③ B: ④⑤⑥①②③ C: ①②③⑥⑤④ D: ③④⑤②①⑥ |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明天上午要陪奶奶去医院看病,央求老师批准。B: 大陆对台湾特务发展大陆学生充当间谍一事证据是确实的,掌握是充分的。不然大陆也不会公开报道。 C: 这沿途从辽阔的草原、苍凉的戈壁、静静流淌的额尔齐斯河、茫茫沙漠到沙漠中的绿洲,车子在翻山越岭,窗外的景色在不断地变化,让人美不胜收。 D: 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 , 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的甜蜜来。 | ||||
6、 |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 ||||
7、 | 下面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 恢弘(气势宏大) C: 殊遇(特别厚待) D: 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当看到《我是歌手》节目的感人之处,她总悬泪眼婆娑,不能自已。B: 中国政府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肆意妄为 , 提出了严正抗议。 C: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盛典上夸夸其谈地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D: 旅游局的干部说,建成后的蔡锷广场将会令游客留连忘返。 | ||||
9、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B: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C: 十四岁是人生的花季,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 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挑剔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 | ||||
10、 | 对《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 1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焚庐灭鼠 越西有独居男子,结茨①为庐,力耕以为食。久之,菽栗②盐酪具,无仰③于人。尝患鼠,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 一旦被④酒归,始就枕,鼠百故恼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怅怅⑤无所归。龙门子唁⑥之,男子曰:“人不可积憾哉!予初怒鼠甚,见鼠不见庐也,不知祸至于此。” [注]①结茨(cí):编结茅草。②菽栗:指粮食。③仰:这里有“靠”的意思。④被:遭,受,这里是“醉”的意思。⑤怅怅:迷茫、失意的样子。⑥唁:对别人有不幸表示慰问。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结茨为庐(________) 菽栗盐酪具(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尝患鼠,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 ( 3 )文中男子“焚庐灭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
对荆楚文化,我们饱含深情
①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②从"荆""楚"二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楚人的生活之本与文化根基。
③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代的"荆楚",其地城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为主体。从词源上看,"荆""楚"同义,"楚",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作"荆",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做杖。我们从《国风·周南汉广》中可以找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的诗句,在《说文解字》里也可以看到"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的释义。湖北地处判山山脉,"楚"或者"荆"这种灌木,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用作薪柴,是古代人们常用的生活资源。早在商代,北方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般式》中所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④从字源演变来看,"楚"是形声字,甲骨文中的"楚"字由"林"和"足"构成,"足"既表声又表意。"楚"的一种解释是,穿行于草莽荆丛之中。可见,"楚"字很可能本身再现了楚国先王带着楚人在山林中艰苦开辟国土的场景。当年,楚先君熊绎率领楚人,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判山垦地,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一跃成了江汉霸主,从而开创了楚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灿烂丰富的文化。
⑤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楚国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特的青铜铸造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美妙绝伦的舞、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都是宝责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世人推崇的是楚辞。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运用楚地的方言声的,叙述描绘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只要提楚辞必然要说屈原,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对于其后严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屈原忠贞不屈爱国爱民的品格,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泽被后世。荆楚文化的气质与中原文化形成互补。中原文化是尚礼的、现实的,强调对规则的服从,讲究以节制为美,敬鬼神而远之;而荆楚文化是乐生的、浪漫的,灵魂可以上天入地,汪洋恣肆。荆楚文化开放融合的气质,不仅丰富了自身;也为荆楚文化滋养后世奠定了基础。
⑦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判楚先民“草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斗志,早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中,为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不畏艰难共渡难关,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荆楚文化,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当下,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为奋发进取的荆楚文化增加了新的时代注解。
⑧对荆楚文化,我们饱含深情。
(节选自2020年2月《光明日报》,文章有删改)
( 1 )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荆楚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代的“荆楚”,其地城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为主体。
(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中原文化是尚礼的、现实的,强调对规则的服从,讲究以节制为美,敬鬼神而远之;而荆楚文化是乐生的、浪漫的,灵魂可以上天入地,汪洋恣肆。
祖母的烟茶
龙文辉
①祖母在后山坡上种了几十株茶树。我们家的茶叶就是这些树上长出来的。祖母并不在乎什么明前茶或谷雨茶,她采摘的多是些粗粗的叶子,连同茶梗一道弄了下来。看似普通的树叶,经过祖母那双灵巧的手,那叶片就有了新的样式,卷曲得体,有模有样。祖母对茶树很上心,除草,剪枝,施肥。她只施土杂肥。茶树在祖母的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每棵树都长得一样高,枝丫粗壮,叶子浓密。也难怪祖母对那些茶树格外上心,那时,这茶可是全家几口人不可或缺的寻常支用。不仅仅是解决喝茶那点事,祖母还得考虑如何把茶做好了,连同平时攒下的土鸡蛋一起拿到城里卖点钱,再换回些食盐、煤油、肥皂,以及针线、布料之类的日常用品。
②一阵清明雨洗过,茶树上的新芽呈嫩绿色,显露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老叶片呈墨绿色,叶子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打了一层蜡。采摘时节,太阳劲道十足,明晃晃,火辣辣,灼得人皮肤生痛。祖母好像不怕热,她戴个草帽,身上罩着长衣长裤,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热辣的阳光一般晒不到皮肤,这样一来,人当然会更加闷热,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背,看得出一块块汗湿的印子,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像在弹钢琴,她要趁着这个时节,赶紧把那些茶叶都摘下来。茶采下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然后,架起锅子,灶膛里放把茅草点燃,茶叶在锅里反复翻炒,叫做“炒青”。祖母操作这些程序手法娴熟,时而在热度适中的锅里用手将茶叶团转,打散,再团转,再打散,时而又将茶叶抛起,宛如天女散花,好似在玩杂要。炒得茶叶变软,青气收敛就差不多了,再堆放在竹篾编成的盘子里,不断抱团、搓揉,叶片渐渐揉成了根根卷曲的“纸捻子”,然后再放到锅里慢火烘焙,焙干后用牛皮纸包好,缠上麻绳,挂在灶屋里的铜钩上,任柴火的烟气缓慢渗进纸包,就这样将茶叶熏制成了地道的烟茶。
③那是一种经柴火稍稍熏烤的茶。最好能取回山泉水,用瓦壶、柴火烧开,冲泡,不一会,蜷缩的茶叶在沸水中腰肢伸展,汤色橙黄,一缕淡淡的茶香和着柴火烟香便从茶杯中漫逸出来,若再搁上一两瓣茴香,更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喝起来清香中带点甜甜的味道,注入泡壶中放凉后的茶水,清冽甘爽,既好喝又解渴。大热天,我从学校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向泡壶,咕咚咕咚,一口气能喝上好几碗。一碗烟茶,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和儿时的记忆。这,就是故乡的味道,我把它一并寄放在了一处乡间,大山深处的乡间。
④老家后山坡上有座坟墓,祖母就躺在里面。她忙累了,躺下来,在这静谧、安详的地方歇息。祖母还像从前那样,慈祥的眼神,日夜看护着那个家和那片茶园,深情的目光,时刻遥望着远方的亲人。
⑤清明节前,我又来到了祖母坟前。故土依日,草木芜杂,坟包上像一头披散的乱发,于我,心怀戚戚焉。在这个落寞沉重的日子,我要看看我的祖母,跟她说说话,好让她高兴高兴,看孙儿现在的样子,她应该会放得下心。也许,长眠于此的祖母早已淡忘了尘世的一切,对世事不再抱有任何怀想吧,而我们却正在有意无意间经历着老人的过往。
⑥望向山坡上那片碧绿的茶园,我忽然又想起了祖母做的茶——那种韵足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烟茶。
( 1 )祖母的烟茶是怎研制做的?在下面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词语,补全线索。采摘——________——抱团、揉搓——________——________
( 2 )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观众:机遇和实力,哪个更重要?
撒贝宁: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观众:左撇子。
撒贝宁:那我能说,在有些时候左手比右手重要,但是你能只要左手不要右手吗?
(央视《开讲啦》栏目观众现场提问环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