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我_________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_________好意难却,_________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A: 尽管 但 所以  
B: 虽然 然而 也  
C: 虽然 但是 所以
D: 即使  然而 也
2、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音乐巨人贝多芬在双耳全聋的情况下创作出不朽之作“欢乐颂”。
C: 我真的不知道花儿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
D: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3、下面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了竞选团员王果对同学说:“哥们,投我一票,否则我要你好看。”
B: 李爽正在忙自己的事,有同学找她出去,她对同学说:“请稍等一会儿,我把事情做完就来。”
C: 张明推开母亲递过来的衣服说:“烦死啦,我都这么大了,谁还要你照顾?”
D: 小王一把拽住正准备闯红灯的老伯说:“你活得不耐烦了?真是为老不尊!”
4、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5、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
B: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C: 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响资料,如伟大领袖彭德怀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D: 西北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把土地分配给贫民,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其中唐代有两位,分别是《小石潭记》的作者韩愈,《马说》的作者柳宗元
B: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伟大的悲剧》等。
C: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D: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说得是《聊斋志异》,它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长篇小说。
7、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B: 《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柔弱中隐藏着刚强,他从妻子烧香受辱开始,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夜走蜈蚣岭,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C: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回忆了众多的人物,如善良热忱的阿长、正直严谨的藤野、被庸医治死的父亲、正直的知识分子范爱农……这些形象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真挚的感情。
D: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经历了种种冒险生活。
8、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 《植树的牧羊人》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
C: 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这篇神话中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D: 泰戈尔在《金色花》一文中,通过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9、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污(huì) 隔(hé) 断壁残(yuán)
B: 意(zì) 除(tì) 妄自薄(fěi)
C: 自(xǔ) 防(tí) 言简意(gāi)
D: 迫(qiǎng) 梁(jǐ) 恶扬善(chěng)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抗击疫情充分__△_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抗击疫情中进一步__△_升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能为我们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风雨无阻__△_。


A: 展现 提炼 雷厉风行
B: 展示 淬炼 奋勇向前
C: 展示 提炼 奋勇向前
D: 展现 淬炼 雷厉风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校记】“壮士发冲冠”,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

【注释】①易水:河流名。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②骆宾王: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③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安徽之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不顾。

【集解】①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侠气凛然,见于言外。②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

( 1 )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
B: 【注释】中的“变微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
C: 【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D: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
( 2 )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3 )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

( 4 )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
( 5 )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 )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 2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 3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②

( 4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5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 6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挼了挼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 1 )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的________心理。
( 2 )揣摩第④、⑨段中画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①“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他已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 3 )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
( 4 )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 5 )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一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 1 )“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
( 2 )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 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能源”的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石油、淡水、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想想如果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灭亡的难题,恐怕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为人类在地球上的共存,为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于漪老师在她的《往事依依》一文中,深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几十年过去了,老师当年上课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相信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总有那么一些课,或许因为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解、或许因为课堂内容的丰富有趣、或许因为课对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深深印在你的脑海。
请以“难忘那堂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事例具体,条理清晰。有真情实感;写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主席少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