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海中国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应树立”前,添加“我们”。)
B: 2018年《魅力中国城》颁奖盛典落下帷幕,广州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在句子末尾加上“的称号”。)
C: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始终”和“坚持”互换位置。)
D: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把“基本”去掉。)
2、根据你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了解,以下不属于《水浒传》中人物的一项是( )
A: 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B: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C: 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戒刀灿三尺春冰,深藏鞘内;禅杖挥一条玉蟒,横在肩头。
D: 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中,使我县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B: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 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节目,迎接元月一号的元旦联欢晚会。
D: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5、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
B: 在育才中学举行的“5.12”防震疏散演练中,九(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
C: 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 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6、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萏hán 盖xī 聒燥 眉清目秀
B: 臜ā 鸿hú 蒸馏 金碧辉煌
C: 笑xī 眼yì 腈纶 阴谋鬼计
D: 形qí 吟shēng 匿名 莫衷一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蓬。
B: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摩牧羊人的年龄。
C: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
D: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倘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8、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眼(jiǎn) 悲(chuàng) 抽(chǜ) 窥(sì)
B: 悍(biào) 缚(chǜ) 忌(dǜ) 困(jiǒng)
C: 行(chuò) 假(mèi) 击(bó) 意(zǐ)
D: 野(kuàng) 毛(zōng) 起(qiáo) (fǜ)盖
9、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派(qiǎn)轻怕重(niān)热(chén)
B: 子(dān)狭(yì)纯(cùi)
C: 职(xùn)教(xùn)安(yán)
D: 民(zhí)薄(bǐ)见异思(qiān)
10、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必然要经历各种痛苦和挑战,而战胜一切困难的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前提就是反省自身。
①不但掩盖了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 ②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③还留下了将来可能重蹈覆辙的隐患 ④而不客观地责怪他人还会衍生出新的矛盾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③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 2 )“商女不知亡国恨”什么写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万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压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 1 )与“臣之妻私臣”中划线“”字埘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
C: 王伐越,何也?
D: 山川美,古来共谈。
(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 3 )【甲】文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________

【乙】文中楚庄于想要伐越的原因:________

( 4 )【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 5 )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増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盂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题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祝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 1 ) 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 2 ) 根据内容,把第④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
( 3 )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忙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 4 )从全文来看,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的一个特点是: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这也是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的一个特点。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増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产生这些差别主要是因为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文有删改)

( 1 )下面对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B: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C: 1925-1927年,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D: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确认了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
( 2 )下面对文章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数字、下定义、举例子
B: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C: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D: 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B: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C: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D: 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一)董卿在阐述《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时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因何种“遇见”而有所收获呢?

请以“遇见你,我便有了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我国秦岭地区的小金河流域,林茂果丰,禽鸟众多。每年秋季果实成熟后,果农总要留一部分在枝头,作为鸟儿越冬的“粮食”。善解人意的鸟儿,一年四季坚守山间田野,为果农消灭了大量害虫,保障了果树的枝繁叶茂,使果农年年丰收。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シ夏雪风雷メ”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