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B: ②④①⑤③ 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②⑤③① |
2、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读书,王浩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个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 同学刘欣写作文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王浩不假思索的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同学李俊的数学测验因为粗心扣了不少分,正伤心难过,王浩安慰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下次注意就好。” D: 王浩的同桌张海学习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王浩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学习不能总是浅尝辄止。” |
3、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ìng) 糜子(méi) 蓦然(mò) 龟裂(guī) B: 桕树(jiù) 行辈(háng) 亢奋(kàng) 俨然(liǎn) C: 晦暗(huì) 撺掇(chuān) 羁绊(jī) 襁褓(qiǎng) D: 斡旋(wò) 褶皱(zhě) 寒噤(jìn) 翌日(yì) |
4、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 牺牲玉帛,费敢加也,必以信 |
5、 | 从传统文化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B: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称这一天为“登高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的就是重阳节。 C: 为了感谢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小雅写了一封信给老师,信上写道:“很感谢老师的垂爱,我一定会更努力,不辜负您的厚爱。” D: 长沙市雅境中学与新加坡思源中学的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临别之际,孩子们互相交换了礼物,小静激动地对小伙伴说:“你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的,思源雅境,友谊长存。” |
6、 |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 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 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 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
7、 | 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使用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楷书 草书 行书 B: 行书 楷书 草书 C: 行书 草书 楷书 D: 草书 行书 楷书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要塞/闭塞 泣咽/咽喉 差使/差错 遗嘱/高瞻远瞩 B: 屏息/屏障 畸形/崎岖 教诲/后悔 恶心/深恶痛疾 C: 俨然/严肃 忙碌/俸禄 狼藉/书籍 翘首/翘尾巴 D: 地壳/蛋壳 荒谬/杀戮 辍学/点缀 肖像/惟妙惟肖 |
9、 | 下列汉语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划线的三个词语都是副词。 B: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缩句后为“邓稼先是奠基人和开拓者”。 C: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一句的主语是“我的母亲”。 D: “画眉在树林边”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诱惑 迂回 扶摸 恢心丧气 C: 凝视 抵达 挑逗 仙露琼浆 D: 收敛 拢罩 沉淀 幕色苍茫 |
读下列诗歌答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节选]清 姚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①坐日观亭,待日出⑵大风扬积雪击面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②数十立者,山也⑷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⑸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⑹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注释】 ①子颍(yǐng):知府朱孝纯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写了观日出所看到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 “大风扬积雪击面”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季节是在冬天。 C: 写日观以西峰“而皆若偻”,衬托出了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D: “皆不及往”是指作者来不及去参观泰山上的建筑群、石刻等古迹。 |
灯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接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孩子,那是蛤蟆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等吃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忧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领导,不能太高调张扬,这样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本文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父亲徒手抓蛤蟆鱼→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②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①段画线句“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的理解。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昐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
②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
( 4 )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题目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校园里最后一场冠亚军足球赛只剩一分钟就要结束了,一位同学匆匆赶到看台。他问邻座说:“比分多少?”邻坐说:“零比零。”他说:“太好了!一点也没耽误。”如果看重的只是结果,对人而言,还有什么事情是曾经发生过的呢?
上述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与材料有关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目二: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描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