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根据解说,在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________霄,“雨”(雨字头儿),与雨或雪有关;宵,“宀”(宝盖儿),与房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霄”。 B: ________藏贮,“贝”(贝字旁儿),与财物有关;伫,“亻”(单人旁儿),与人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贮”。 C: ________山涉水跋,“足”(足字旁儿),与脚有关;拔,“扌”(提手旁儿),与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跋”。 D: 张灯________彩节,“艹”(草字头儿),与植物有关;结,“纟”(绞丝旁儿),与丝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节”。 |
2、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 《恐龙无处不有》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该文指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C: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散文,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D: 《核舟记》是清代张潮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后编入《虞初新志》。作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文章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B: 《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全文重点部分是寻月亮,立意深刻而丰富。 C: 《我们家的男子汉》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课文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的。 D: 《国宝—大熊猫》开篇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科研价值”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然后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方面概括大熊猫的珍贵。课文按照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
4、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谣言 山涧 可歌可泣 B: 伴侣 辫子 锋芒必露 C: 吩咐 愧怍 微不足道 D: 屏障 矜持 诲人不倦 |
5、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C: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题目。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
6、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颁发(bān) 洗涤(tiáo) 杳无消息(yǎo) B: 亵渎(dú) 婆娑(suō) 强聒不舍(ɡuō) C: 狭隘(yì) 热忱(chén) 骇人听闻(hài) D: 匿名(nì) 怂恿(sǒnɡ) 拈轻怕重(zhān) |
7、 | 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一词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B: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C: 韩愈和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 D: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郭茂倩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崇拜 懒惰 誊养 万像同毁 B: 塑像 鲁钝 烟囱 走头无路 C: 挥毫 真缔 灌溉 众叛亲离 D: 卦辞 屋檐 繁殖 山穷水尽 |
9、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文字填入划线部分,排列顺序最佳的一组是( )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坠落(zhuì) 证券(juàn) 情不自禁(jìn)B: 归省(xǐng) 矫健(jiǎo) 如火如荼(tú) C: 干涸(hé) 恣情(zì) 言简意赅(hài) D: 谛听(dì) 跻身(qī) 深恶痛绝(wù) |
阅读宋朝杨万里《小池》一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余拏一小舟(撑(船)) B: 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 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 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 3 )下面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4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5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1 )通读全文,说说文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中的“放飞”一词是什么意思。第一次: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
第三次(示例):“我”在北京任教,母亲希望我生活小事自己解决。
( 3 )选文二,三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儿时哺育的往事。你能从下列做法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①母亲极重视“我”的饮食,想方设法要“我”吃好三顿饭,反对“我”吃零食。
②母亲对衣着和家中摆设毫不讲究,却给“我”订了几十种报刊。
( 4 )第5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噓嘘的泪如泉涌的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所有成就都不及你在我身边
①那场灾难,来得突然,且气势汹汹,连让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从发病到医院下发死刑宣判,不过短短的一周时间。癌症晚期,几乎没有治疗的意义,最长还能活两个月……医生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支冷飕飕的箭,直射她的心窝。
②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了整整三天三夜。第四天,她带着从北京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中药包坐上了飞往老家的航班。
③虽然已经放弃了治疗的打算,可她得给母亲一个交代。带着满身的疲惫与委屈,她敲开家门。她原以为母亲看到她会有满脸的惊讶,却不料母亲只淡淡地打着招呼把她让进屋,然后就在她面前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④“说说吧,发生了什么事?”母亲的声音不高,平静得有些不近人情。“你看看吧。”轻轻地把医生的诊断书推到母亲面前,她到底还是哭了。
⑤母亲拿过了那张薄薄的诊断书,看一眼,再看一眼,就轻轻地把它放下了。那一刻,她不敢抬头,不知道母亲脸上的表情,可她却很快听到了母亲清晰有力的一句:“一切等明天再说。”第二天凌晨三点钟,母亲蹑手蹑脚起床,外出。天亮时,母亲带着一个煎药壶从外面回来。药很苦,喝得她直反胃。她摇头说:“不喝了吧。”母亲的脸就沉下来:“喝下去,你还有一分希望;不喝,等着你的只有死亡。而且你还要明白一件事,就算你能活下来,你可能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你可能会变丑变残。但你给我记着,不管你什么样子,我都要你活着!”隔一天,母亲从外面推回一辆轮椅。她的病情发展得太快,几天前走回母亲身边的她已经不能下床。“看来,你的中药不管用了,我们去试试西医吧。”母亲开始多方打听找最好的医院,筹集她的医药费。一切准备就绪,她和母亲,一起踏上了去北京治病的征途。从最初站在母亲面前到去北京做治疗,不过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那半个月里,母亲内心经历的惊涛骇浪,她在母亲的脸上一点也看不到,甚至没有看到母亲的一滴眼泪。
⑥母亲的第一次崩溃,是在她们去北京之后的第一个夜晚。医生得知她已经完全依赖止疼药在支撑时,近乎残酷地对她说:“如果你想治疗,首先要戒掉止疼药;如果不能,光止疼药也能把你毒死。”她得活着,她答应了医生的要求。那一个晚上,她被一波又一波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母亲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母亲一次又一次去求医生,让他们给女儿一点止疼药,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医生拒绝了。这么多年,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强势的母亲在自己面前哭得那样心碎与无助。
⑦开始化疗,疼痛,呕吐,她躺在床上,吃喝拉撒甚至连轻轻地翻一个身也不能。她的病床前,只有母亲,母亲给她喂饭给她洗脸,母亲一夜要为她翻数次身,几乎不能合眼。天气好的时候,母亲还要艰难地把她背到楼下去晒晒太阳。为了哄她开心,母亲甚至到外面的小礼品店重新给她买回毛绒玩具。母亲说,等于再重新生她养她一次。母亲说这些时,她扭过头哭了。陪伴一个新生儿一天天长大,那是一个喜悦的过程,陪伴着病床上三十岁的女儿,母亲面对的却是生死未卜的前途。那年,母亲已经六十四岁。
⑧她一直不知道是母亲的坚强最终让死神妥协,还是母亲那份爱最终让上苍感动。被几家医院宣判最多只能活两个月的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竟然慢慢好转。半年后,她康复出院。一年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她在家乡的城市开了一个8平方米的小店,专卖各种毛绒玩具。不敢确定自己体内的癌细胞会不会再卷土重来,经历过那一场生死劫难,她早已把生死看得很淡。工作的间隙,去健身,去跟朋友们聊天,把自己的经历告诉给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告诉他们,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当然,她做得最多的事还是陪母亲去散步。
⑨灿烂又温暖的秋阳下,她和母亲轻轻地走过那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妈妈,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勇敢地活下去吗?”“当然。我会开开心心地活下去。”“妈妈,您看您设计的这些高楼大厦,是不是特有成就感?”“是的。但是妈妈这一生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比不上你走在我身边,这么多的建筑站在街边也比不上你好好活着。你快乐地活着,就是妈妈的骄傲。”
⑩她的眼睛湿了,望着天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对母亲说:“妈妈,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母女。我做母亲,您做女儿。”
( 1 )请品味本文标题的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 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