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A: 澎湃péng 殷红yīn 调羹gēng 鲜为人知xiǎnB: 惩罚chéng 祈祷qǐ 嗥鸣 háo 深恶痛绝wù C: 亘古gèng 气氛fēn 哺育 bǔ 慷慨淋漓lín D: 浊流zhuó 田垄 lǒng 薪金xīn 锲而不舍qiè |
2、 | 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照相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了。 C: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
3、 | 选词填空 ( 1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却没有靠着。( ) A: 站着 B: 立着 C: 站立 ( 2 )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____( ) A: 闲话 B: 说话 C: 闲聊 ( 3 )你_________了别人的梦。( ) A: 装扮 B: 装饰 C: 装修 |
4、 |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往往义愤填膺。B: 自从设立了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戛然而止。 C: 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 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 D: 作家莫言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5、 |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质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B: 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C: 最不可思义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 D: 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划地有所争论。 |
6、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阳光、帅气。 B: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D: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呦!” |
7、 |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静默 慈祥 慈善 C: 沉静 慈善 慈祥 D: 沉静 慈祥 慈善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 B: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恐慌的原因,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词的宣传不无关系,他们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放大了食品安全问题。 D: 临沂作为一个文明城市,近年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依照“助减排、促低碳”原则,临沂全城推广“公共自行车”。 |
9、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追溯 寒噤 怡然自乐 慢不经心 B: 铿锵 晦暗 海枯石烂 名负其实 C: 恣意 惶恐 人情事故 震耳欲聋 D: 帷幕 严峻 濠梁观鱼 草长莺飞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三时①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②。(苏轼《舶棹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张九成《雨》) 【材料二】梅雨(筱崎小竹 日本 ) 漏天无奈杞人忧,闭户偏如楚国囚。庭潦③及阶飞水马,砖苔侵壁上蜗牛。 【材料三】“梅雨”是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到韩国、日本南部一带的连续阴雨天气,这段时间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梅雨”在各地出现的时间或迟或早,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是从a到b。因为“梅雨”出现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所以又称之为“黄梅雨”。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易受潮而生苔霉烂,故“梅雨”还有一个别名,叫作“霉雨”。 [注释]①三时:夏至之后的半个月。②舶趠(chào)风: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③潦(lǎo):积水。 ( 1 )阅读【材料一】,判断梅雨季节的始末,完成【材料三】的填空。a:________;b:________ ( 2 )【材料二】小诗《梅雨》表现了梅雨季节的哪些天气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3 )从【材料一】中任选合适的景物,填入合适的短语。古人笔下的梅雨时节浪漫多姿。闲窗落雨,梅黄飘香,________……千般景象汇成了万种风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③笔札:书法。④遽:立刻,马上。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数遣内侍持书示著/广故数言欲 B: 著每以为未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 太宗益刻意临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 对如初/唐雎对曰 (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 3 )面对太宗的询问,王著为什么总是“以为未善”? |
阅读课文《旅鼠之谜》,完成下边题目。
( 1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 )我们得到的启示:霜雪里,白菜白
刘文波
①读到白居易一首写白菜的诗,写得真好: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②面对满园的白菜,诗人一定也觉得做棵白菜其实也是不错的。自然界的风刀霜剑带给自己的只是褪去铅华浮躁的轻松自然,霜威深重带来的只是将白菜由青涩转为饱满、甜润。霜气成了走向成熟的最后一道淬火工序。见过了霜雪,方能掘出生命的醴泉。
③经了霜的白菜如人到中年,没有了浮躁与火气,将所有的峥嵘、锋芒内敛为馥郁和充实。密植着繁茂的心事,向内心生长,在内里生花。
④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要种白菜。从立秋下种,到小雪收获,要经历八个节气的孕育。这段日子里,白菜娉娉袅袅地长在农家的地头、院落,成为一首小令,一首长调。别看白菜还小,从初生到刚长出几片肥硕鲜嫩的绿叶,便繁衍着农家的饭碗的清香。清晨,母亲踩着晨露间(jiàn)下一筐嫩苗,回家洗净准备下锅,心急的父亲往往先用焦黄的煎饼卷起几棵嫩叶,吃得齿颊生香,如春来吃荠菜春卷一样有味。满嘴的青绿金黄,教人解馋。母亲则是将洗净的小白菜用热水汆一下,切成细末,再加豆面,做成白菜小豆腐吃。豆香、菜香很能打牙祭,熨帖胃肠的。一顿吃不上,下顿用麻油、葱花、姜丝炼锅,炒着吃,比原来更有滋味。让我们吃得热汗直流。
⑤过了小雪,菜窖里、屋檐下,挨挨挤挤的堆满了青绿的白菜。如同院子里成山的柴火一样,让人感到今冬温暖无忧,安眠稳睡,不必再担心大雪封门了。因为那是一冬的菜蔬。
⑥母亲常将未卷结实的白菜洗净了,砍去根,腌成咸菜,十几日,菜叶通体微黄,酸咸可口,拌合着粗茶淡饭,将清清淡淡的日子调剂得活色生香。
⑦卷得结结实实的大白菜,如同庄稼人的言谈举止一般实在。母亲能变换出多种花样做成一日三餐。蒸、闷、溜、炒,不变的是白菜,丰盈的是日子。白菜的宽厚大度,让冬日的农妇有了施展自己的余地。而其中最顺口的是母亲做的蒸白菜。进了腊月,蒸上一锅大白菜,悠悠的日子就有滋有味过去了。
⑧蒸白菜做法很简单,将三两棵大白菜洗净外面的叶子,备好料,油盐、葱姜、桂皮、豆瓣酱,炼锅,将白菜一片片的下锅细火焖炖。经济宽裕时,买几斤猪大骨,或者宰只自家喂的小笨鸡,先将鸡或骨头蒸至八成熟,再下白菜炖。这时炖出的白菜香而不腻,久吃不厌。在我们那儿叫蒸鸡白菜或鸡扎。客人来了,捞上一碗白菜,再用一层嫩嫩的鸡脯肉盖在菜上,就满眼是肉了。如群山落雪,层次分明,能上得了酒宴大席的,也很能调动我们的馋虫,肉香诱人啊。现在想来,那披在菜上的丝丝鸡肉,是黄公望的披麻皴①,倪云林的折带皴②,养眼养口的滋润。而那时是不能领略出这层诗意画意的,只体会到肉味的鲜美。
⑨齐白石老人的白菜萝卜同样也可以入得画的。一幅写意白菜萝卜,俗得可爱,有世俗烟火味。拍卖会上,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的价格,在人们眼里已不是一颗白菜。这其实是背离了白石老人的心意的。此时,白菜已与世俗无关。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1期)
【注释】①黄公望,中国元代书画家,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画法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②倪云林:元代画家、诗人,其作画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 1 )文章第①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开篇,有什么作用?这段日子里,白菜娉娉袅袅地长在农家的地头、院落,成为一首小令,一首长调。
( 3 )文章主要讲述了白菜在农家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文末却笔锋一转,写齐白石老人画里的白菜萝卜,甚至说“白菜与世俗无关”,是否离题?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总有____________感动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