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靖江外国语国际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教育“三乱”事件不再发生,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B: 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
C: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 通过学习《忆读书》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人一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敞开  乞丐  魁悟  无精打彩
B: 赔偿  下贱  洋溢  浑身发抖
C: 荒唐  坎肩  惦记  无原无故
D: 欺瞒  骄贵  巡警  异想天开
3、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铭”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
C: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 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 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 他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但还是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C: 意志消沉的史铁生同意去北海公园赏花,这令母亲喜出望外
D: 每次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都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6、下面这首诗赞扬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个人物:“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A: 李广
B: 诸葛亮
C: 李敢
D: 霍去病
7、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君何能(你) 欲已忘言(辨识)
B: 结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沧海(渡)
C: 多歧路,今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
D: 吟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昏黑(渐近)
8、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9、

下列语句的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他“说”了就“做”。,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A: ①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②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B: ①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②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C: ①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②行动与言论完全一致。
D: ①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②行动与言论完全一致。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匀(chèng) 惟妙惟(qiào) 金(lún)殿 (līn)峋
B: 震(sǒng) 亭台(xuān)榭 中(zhóu)线 (cānɡ)俗
C: 踌(chú) 销声(nì)迹 (méng)发 (bī)胎
D: 尴(jià) 草长(yīng)飞 (yūn)育 追(sh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校记】“壮士发冲冠”,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

【注释】①易水:河流名。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②骆宾王: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③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安徽之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不顾。

【集解】①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侠气凛然,见于言外。②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

( 1 )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
B: 【注释】中的“变微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
C: 【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D: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
( 2 )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3 )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

( 4 )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
( 5 )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归铖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予,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堕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铖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④,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铖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身微贱其行卓 ②足肤皲裂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B: ①母其子居 ②且欲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C: ①独宗亲邻里知之 ②亦不详姓字(《五柳先生传》)
D: ①父大怒逐 ②当余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 2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4 )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倔强的仙人掌》,回答下列问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口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锅炉,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几,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老头说,“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 1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选仙人掌,准备买下→①________→老人扯断仙人掌证明给女人看

→②________。

( 2 )女人为什么怀疑仙人球是用牙签插上去的?
( 3 )文中划线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

②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

( 4 )女人买到了货真价实的仙人掌,却为什么“看着老头儿还是觉得心里生疼”,甚至“疼得她直想落泪”?
( 5 )说说文章标题“倔强的仙人掌”的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 3 )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5 )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有关心和帮助,有鞭策和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当然也有过挫折,甚至是伤害,但同样让我们学会宽容和成熟。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已经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和这样的记忆吧,怎么也抹不掉!请以“那一抹心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⑤不得抄袭和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横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