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⑤①⑥③②④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大体上只有“杀青、揉捻、烘焙、炒制”四步,但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②品茶幸福,制茶不易。

③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④别的不说,炒制茶叶就需用双手在锅中不断翻炒。

⑤而茶叶的口感、香味全靠双手的触感与经验来决定。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①④⑤③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⑤②③④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B: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明代小说家。
C: 鲁迅原名周树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作品《风筝》《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诗人。
4、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5、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浯,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①_______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②_______的

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③_______,

是麦田。

A: ①视线 ②开掘 ③成果
B: ①视野 ②开垦 ③成果
C: ①视觉 ②开垦 ③成就
D: ①视野 ②开采 ③成效
6、说起湖心亭,两人立刻来了兴致,打算去看一看。一路上,两人又交流了不少关于诗歌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海:读诗词,我们要关注意象。我们学过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本意是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句除了寄托思念之情,还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B: 小宁:是的,《无题》中有一句“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中“青鸟”就是大雁,因其往来迁徙,后来就成为信使的代称。
C: 小海:诗歌是情感的抒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在对比中表达了对自己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D: 小宁:“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和“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都是指降职、贬官。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产品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和防静电,能够满足室内外环境的要求。(在“防静电”的后面加上“的功能”)
B: 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理解”改为“领悟”)
C: 据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今天上午江门市举行最大规模的健步走马拉松比赛,全市十万多人参加。(删去“刚刚”或“最新”)
D: 为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再发生,广州市交警部门集中组织开展市区交通秩序联合整治行动。(删去“不再”)
8、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育(bǔ) 渎(xiè) 红(yān) 瘦骨峋(lín)
B: 猎(sòu) 临(bīn) 商(quàn) 随声附(hè)
C: 难(jié) 静(bì) 禁(ɡù) 然长逝(cù)
D: 蓬(hāo) 藏(zhù) 弱(chán) 古不变(ɡèng)
9、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没有提到长妈妈的一篇文章是( )
A: 《狗猫鼠》
B: 《五猖会》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 《藤野先生》
10、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糖葫芦,冰糖葫芦……“这一声吆喝抑扬顿挫 , 渺远悠长.成了我们童年最甜蜜的回忆。
B: 德州的夜市人声鼎沸 , 热闹异常。小地摊给老百姓带来了便捷.也给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丝烟火气息。
C: 这哥俩儿性格铢两悉称:一个活泼开朗,一个不苟言笑。
D: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 1 )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 2 )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 3 )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亲贤臣,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1 )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 亲贤臣,小人(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 )翻译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3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填四个字)的建议。

( 4 )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捡回蝉声

施龙惠

①直到那天,窗前那棵桑树上传来声声蝉鸣,我才意识到,夏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跨进了季节的门槛。啦啦队似的此起彼伏的蝉声太像一盒录音带,不禁让我想起童年,也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了回来。

②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自己好奇的东西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我上小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我总会呼朋引伴地走那一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③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书包搁在路边,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刺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样子吗?只因为树上有蝉。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了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树下有人赶快打开铅笔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紧封好符咒再不敢碰它一般。

④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乞求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打开保险柜一样小心,心里痒痒的,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眼睛瞪着老师,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盒”,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膀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膀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牛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

⑤夏天是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天。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里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我们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于是,上中学以后,我便听蝉而不再捉蝉。

⑥听蝉,也是一种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那一队一队的蝉敛翅居住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头,接着声音就会纷纷出笼,它们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句句来自丹田,字字都是真心话。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毋须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⑦现在,我们常常抱怨世界愈来愈丑陋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摊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泓清泉?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肩而过都不知不觉。实际上,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影。所以,我以为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因此,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在天地间随意游览一番,我们将会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的!特别是在聆听一段蝉唱之后,也许你的心灵就会跟着透明澄净起来,平添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⑧让我们捡回蝉声。

( 1 )孩提时作者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后来便“听蝉而不再捉蝉”。这是为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分点概括。
( 2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了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

②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打开保险柜一样小心,心里痒痒的,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

( 3 )文章主要内容写捉蝉听蝉,但也写了金龟子、天牛等其它小动物,请简要分析。
( 4 )结尾写道“让我们捡回蝉声”,请分析在文中的思想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③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④“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⑤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 》一书

( 2 )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A ________ B ________

( 3 )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 对噪音特别反感。
C: 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 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 4 )你是怎样理解“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5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一)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温暖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哭泣……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二)题目:成长路上, 伴我同行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冰公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