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欣幸——欣欣然B: 文章——杂乱无章 C: 茂盛——声情并茂 D: 禁止——忍俊不禁 |
2、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妖娆 恣睢 歇斯底里 眼花潦乱B: 嬉戏 禁固 温声细语 十拿九稳 C: 喧嚷 阴晦 一代天骄 郑重其事 D: 罔然 辗转 通霄达旦 相得益彰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装模作样 叹为观止 人情世顾 大彻大悟 B: 辗转翻侧 戛然而止 黄道吉日 荣华富贵 C: 花香鸟语 依然固我 草长莺飞 毫无疑问 D: 冰天雪地 海枯石烂 水落石出 世外桃源 |
4、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 , 签署了合作协议。 |
5、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领略了北国妖娆而又气势恢宏的风光;听到了五行缺土的少年闰土讲述的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看到了生活拮据而模仿贵族吃牡蛎的虚荣爱财的菲利普夫妇;见证了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狡黠残暴的秦王抗争的过程…… A: náo xíng jù xiáB: náo háng jū jié C: ráo háng jù jié D: ráo xíng jū xiá |
6、 | 下列各项对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 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B: 《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王伦让晁盖七人下梁山去“大山头”落脚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C: 宋江在梁山泊排九宫八卦阵,杀得枢密使童贯胆寒心碎,梦里也怕,大军三停折了二停。 D: 为救时迁一打祝家庄。二打祝家庄出师不利,幸亏林冲捉了扈三娘,并以此为要挟,孤立了祝家庄。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使人们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外出打工的父母,盼着他们快些回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D: 有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
8、 | 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何以战?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甚矣,汝之不惠。 D: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9、 |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C: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他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他与契诃夫、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我们应当学会感恩。 B: 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 , 鸟儿也回来了。 C: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D: 人要有自知之明 , 不可妄自尊大。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辋川六言(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乎 ________②父命之 ________③以顺为正者 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的影响。 B: 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所以他们是大丈夫。 C: 做大丈夫,首先要是个仁者,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D: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相近。 |
男儿有泪
木铃
①邻居田四毛比我大一个月,常常哭。我嫌他。我妈说按礼节我得叫他“四哥”。嘁!哭鼻子的怎配当“哥”?免礼了。
②我们村有个孩子叫张小挂,这个囫囵小子邪得很。一场春雨过后,无数的蜗牛从湿漉漉的草丛里逃命似地往路上爬。张小挂疯子似的狂跳,每一脚下去,“吧唧”,一片蜗牛遭殃。田四毛看着殒命的蜗牛哭。张小挂则更兴奋,跳得更来劲。田四毛突然猛地扑向张小挂。我们都以为他要拼命,谁知他蹲下来抱着张小挂的双腿继续哭。田四毛因此得了个外号叫“林黛玉”,哭是他的杀手锏。
③有一回娘在杀山鸡。山鸡是刚套得的,胸脯上的锦毛闪着光泽,翎羽高扬,特漂亮。等娘一声号令我们随时准备扑上去拔鸡毛,我看中了脖子上的一簇红绿蓝黑相间的锦毛,光滑闪亮,像缎子一样。
④“林黛玉”把我们往后推,说你们别拔它,疼。说着就哭了。我们不理他。“林黛玉”说,你们敢拔,我就不跟你们玩了。这句话像空气一样刚飘过,娘说,拔吧。我立刻飞速跑——鸡毛没拔着,我被“林黛玉”拉住了。等我摆脱了“林黛玉”,山鸡已经被割了脖子,脖子上的那簇锦毛被鸡血染脏了。
⑤后来,我足足有一个月没有理“林黛玉”。我妈说我,你田阿姨孤儿寡母不容易,别像其他孩子那样欺负四毛。田四毛本来有三个哥哥,都夭折了。
⑥就这样哭哭啼啼长大后的田四毛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我开玩笑说,结婚后可不能哭了啊。四嫂笑得花枝乱颤,说他再敢哭,她有大剂量药包治他。确实该有人下狠招管管田四毛了,一个大男人被人叫作“林黛玉”,多寒碜!
⑦四嫂捡了一条流浪狗,皮包骨头似的,还特别脏。田四毛见了,急忙去宠物市场买狗窝狗粮,跟养了贵宾犬似的。他给流浪狗洗澡擦虫药时摸到了骨头,心疼得直掉泪,发誓要给它真正的幸福。他给流浪狗起了个名字叫“金鱼”,因为金鱼娇贵。他张口闭口都是“我们家金鱼”,听的人思维不断在金鱼和狗两者中切换,别扭死了!
⑧有一天,我在巷子口遇见了田四毛。他满脸悲切地说,你四嫂病了。天!这年头最怕这句台词配这样的表情。我一时呆了,不知怎么安慰他。他接着说,急性阑尾炎,开刀了,我回来给她做吃的。切!阑尾炎算个啥嘛?
⑨没过多久,田四毛的外婆哮喘病犯了,很严重,家里人排班轮值照顾。几天不见,田四毛形象突变,胡子邋遢,眼圈乌青乌青的。一问才知道,陪夜全被他包了。我问,为什么啊?四嫂说,你四哥自己愿意的,是想趁外婆在世时多尽点孝心。
⑩以前我总觉得常常抹眼泪的男人压根不算一个man(男人,男子汉),但那么多年看过来,田四毛这个男人真不算差。我决定从这一天开始正式给田四毛一个新称呼,四哥!
(有删改)
( 1 )文中多次写了田四毛的“哭”,他分别是为什么而哭?书院与乡愁
①这是我见到的藏书最丰的个人书院,位于川西德阳市旌阳区,名叫高槐书院,高槐是书院所在村子的名字。村子是有着高大的槐树吗?槐树是有的,却不高大,在村子之外和房前屋后,谦卑地站立于深秋的微雨里。因此显眼的不是槐树,而是高槐木刻、染云山房、民谣小院,还有高槐书院。木刻与染房,都是非遗项目,做民谣的是几个从丽江过来的年轻人,自创自唱。在村庄入口处,下一段小小的斜坡,就到了书院的院坝,站在院坝里,就见屋内书架林立。进门,抬眼就看到伦茨的《德语课》,那是我喜欢的小说,也是我一直没读完的小说;不急着读完,正因为喜欢。在陌生的环境里,遇见自己喜爱之物,喜爱就化为喜悦了。然后是我们熟知的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和现当代名著,在层间很高的两层木楼,包括楼梯两侧,满满当当排列着,足有二十多万册。
②一个壮实的年轻人守在那里,说自己刚大学毕业,回来是帮助父亲的。这个书院,这些书,都是他父亲的。德阳我不可谓不熟悉,跟这里的作家和学者多有来往,但从没听说谁有这么多藏书,于是问他父亲的名字。“他叫舒銮兵。”年轻人说。想了想,竟不认识。“他是个厨师。”年轻人又说。
③这让我暗暗吃了一惊,同时平添了几分敬意。厨师爱书,当然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拥有如此巨大数量的图书,且品质高雅,种类繁多,除文学、历史、哲学,还有音乐、医学、农科……二楼的一间屋子里,放了八千多册创刊号。据悉,全国私人收藏的创刊号,唯上海一藏书家比舒銮兵丰富,那人有上万册。名著可不断翻印,创刊号却是唯一的,是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见证。我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打头是茅盾先生的文章,发黄的纸页,留下时间走过的足迹,也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茅盾的那篇文章,无非是简述办刊的缘起,文字平顺,却字字句句给我仓廪殷实的感觉,这是旧书赋予的感觉。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只读电子书了,但是电子书不会给予我那样的感觉。于是我想,物质和精神,就像身体和灵魂,是不能轻易分开的。许多时候,物质本身就构成精神,如同身体记载着灵魂,否则就不会说“面孔是灵魂的镜子”了。
④正跟年轻人说着话,年轻人轻喊一声:“我爸来了。”
⑤门口站着个比年轻人矮了不少的阴影——因门口太亮,使那人反而成了阴影。走过去招呼,才把他看清。平头,圆脸,五十岁左右年纪,夹克衫小了一号,又扣得太严实,使他的上半身圆滚滚的。
⑥本以为,舒銮兵只是爱藏书,结果他爱藏书是因为爱读书。“从十多岁起,我就喜欢上读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书是很奇怪的,不看的时候好像啥都懂,看得越多,越觉得不懂,就只能看得更多,也买得更多。”但他只读过一年高中,为什么没能读下去,未作深谈;似乎是没时间谈自己,他想谈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他显然熟知那些作品,包括首发在什么刊物,若是外国作品,又是在哪个年份、通过什么渠道译介到了中国来。
⑦我问他买书花了多少钱,他说:“不知道,没算过。别人挣了钱是买房子,我挣了钱是买书。”口气淡然,却也难掩超越自足的骄傲。为买到它们,他跑遍了大江南北。有段时间不少图书馆倒闭,贩子称斤论两买来,倒手卖给他,平均十块钱一本,这样的书他买了五万多本。还有些藏书家去世了,儿孙辈不爱书了,就卖,他从中也收了不少。
⑧好在他自己的儿子爱惜书,也爱读书。儿子大学读的是心理学专业,对犯罪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恰好在他的藏书当中,从最早《译林》介绍过来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到而今东野圭吾等人的小说,很齐全,加起来有二千余册,够他读。“现在爱看手机了,”舒銮兵转脸批评儿子,“那种碎片化阅读,不行,你好像看了很多,结果互相掩盖,到头来啥都没记住,记住了多数也不值得。”儿子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手机上是你需要啥就给你推送啥,”舒銮兵接着说,“可是人不能将就自己的需要,读书就是不将就,读一本让你长一本的见识。” 他似乎也不赞同学以致用的说法,他读过的书,对他做厨师大多帮不上忙,但让他活在一个很大的世界里,精神的世界里。
⑨他又说,过去某些受人敬重的乡绅,到夜间就吩咐仆人去给穷人家孩子的灯盏里添油,鼓励他们用功,“加油”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而今灯有了,书也有了,更应该好好读书了。
⑩他还说,他书的总量,不是二十多万册,很多分散在朋友那里,归在一起,达五十多万册。书院在有正式身份之前,就是开放的,不管谁来,都可以随便看,既可坐在屋里看,也可坐到院坝里去看。看书一律免费,当然你愿意要上一杯十来块钱的清茶也成。若是孩子过来看书,不仅不收钱,还发苹果给他们。不远处他开了个鱼庄,亲自做厨,用鱼庄来养书院。“书是让人分享的,”他说,“分享才有意思,也才有价值。”
⑪现在,书院有了正式的身份了。外墙右上角还钉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旌阳区图书馆高槐书院分馆”。来读书的人更多了,特别是周末,德阳市区的也过来。有的书,他不止一册,有多册,因为他想搞个读书会,志趣相投的一起读,读了共同讨论。他说:“如果你读《红楼梦》,我读《白鹿原》,就对不上号,不好讨论,收获也不会很大。”我对他由衷地敬佩起来。
⑫书院是启蒙地,也是一种乡愁,最馨香的乡愁。舒銮兵是这样看的。他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考上大学了,去外地读书和工作了,甚至漂洋过海了,能忆起自己的老家有个书院,那是读书的种子,有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结果。
(取材于罗伟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 1 )文章先写了书院的地理位置、藏书情况和主人身份、外貌,然后依次写了书院主人①________、②________、谈论读书意义、③__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写了书院主人的期望。(每空不超过6个字)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这三棵树,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 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