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杭州市建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高新科技园区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目标,不断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B: 被称为“美国张海迪”的残疾女作家金·史密斯·凯文虽然双目失明,但无时无刻都在用自己灼灼燃烧的生命之火温暖他人,她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生动完美啊!
C: 加强发挥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领域的作用,能够拓宽沟通渠道,有效解决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D: 醉酒驾车之所以屡禁不鲜,主要原因是在于民众抱着侥幸心理和蔑视生命的结果。
2、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
A: 莫逆之交
B: 金兰之交
C: 刎颈之交
D: 点头之交
3、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B: 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D: 《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4、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婷(pīn) 妖(ráo) 摇(yì) 自惭形(huì)
B: 惊(hài) 言(zhēn) 词(dùn) 孜不倦(zī)
C: 阴(huì) 恣(suī) 拮(jù) 前后继(fū)
D: 宽(yǒu) 养(rú) 桥(jiàn) 走无路(tóu)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B: 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C: 在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使我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D: 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们请求急迫地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金子。
B: 那个一直下雨的夜晚,我们躲在小小的雨伞里,彼此搀扶着。
C: 上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D: 经过运动员的努力,使我们的团体总分得到提高。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骆驼样子》中,“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这里的“他”就是被祥子看成圣贤的刘四爷。
B: 真假孙悟空都神通广大,沙僧、菩萨、玉帝、唐僧、地藏等均不能辨出真假,直至来到如来佛祖面前,被佛祖轻而易举判出真假。真悟空打死假悟空,师徒团聚。
C: 格列佛在慧骤国遇到很有理性、观察敏锐而且判断正确的慧骃马,对它项礼膜拜,学它走路,模仿它说话的腔调。当慧骃马要求他离开时,格列佛非常悲伤。
D: 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概括出人物的特征,如“豹子头”,突出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神行太保”则突出戴宗能“程途八百里,朝去幕还来”。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B: 中国首个海上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将采用离岸填海建造人工岛的方式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海上机场。
C: 《经典咏流传》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用新的形式来传诵经典造成的。
D: 总设计师孟凡超表示:珠港澳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让我觉得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茶馆》《龙须沟》。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四书”之一。
10、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巨星,是四川才子,有空明的灵性与乐观的情怀。贬谪黄州,他与友同游,或泛舟赤壁,或赏月抒怀……”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 ( )

A: 陶弘景
B: 李白
C: 苏轼
D: 郦道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1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 2 )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 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 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之不能尽其材
B: 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随之,遂得道
C: ①鸣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阳,夏居山之阴
D: ①老马之可用也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 3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________(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品味落叶

曹济南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却是既“喜柔条于芳春”,又“喜落叶于劲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每每秋高气爽、落叶纷飞的时节,我总爱告别城市的喧嚣和尘埃,独自一人去山间寻访树林,寻访山溪,去享受秋凉的惬意,去欣赏那些蝶儿般漫天飞舞的落叶的韵味。

找到了树林,而且是一片以枫叶为主的树林;也找到了山溪,而且是有清泉潺潺流动的小溪;山谷,树林,小溪,流水,我好像来到了人间仙境。我在小溪边找了一块大石头,坐在上面。这时,起风了,凉凉的有点力度的秋风吹来了,顿时神清气爽、心花绽放了!

更美妙的是身边有“红蝶”“黄碟”随风漫天轻舞,身姿摇曳地缓缓地飘向地面……这情景也许叫缥缈,也许叫洒脱,抑或叫回归吧!这不就是落叶归根的美好吗?不就是落叶的诗情画意吗?

一片枫叶悠悠地飘落到我的头上,看来这片落叶似与我有修来的缘分。她的颜色很美,脱去了夏日的翠绿,叶片上这里一点赭黄,那里一点淡黃,整个叶片的背景都染成了落霞般的绚丽红色,很像腼腆少女脸上的红晕,透着柔情,透着灵性,透着诗意……

她的形状也很美。美如一只张开的手掌,只是五个手指显得短而粗壮;美如一只鸭掌,只是厚度单薄些。我觉得更像一颗心脏,那叶片上蛛网状的叶脉文理,不正像布满心脏的大小血管吗?这落叶原来是一颗生机勃发的心脏,她将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压缩传输到枝干,让枝干茁壮成长。人们都以为树叶是完全依赖树根供给养分,有谁注意到她却在为树木提供养份呢?从这一点来说,落叶曾经是树木生命勃发的大功臣,但却默默无闻,从不居功自傲,直至随秋风凋零!

我观赏着山坡上的枫树,整棵枫树像一朵红云,一枝火炬;大片的枫林,像一地的红毯,像一天的红霞!这一切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句;想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华章……

有人说过:“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落叶也是如此。因为可爱,所以美丽。我不仅品味到了她的色彩美、形状美,而且品味到了她的精神美。

她为了造福后代甘愿默默奉献养分、甘愿牺牲自我。当干燥的秋季来临,树木的生长缺乏水分的时候;当严寒来临,树木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落叶毅然放弃了树枝,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让整棵树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养分消耗,能有足够的能量抵抗严寒的摧残,而保存整棵树的生命,以利安全度过寒冬,为来年春天的勃发准备生机。这难道不是最可贵的牺牲自我而保全整体利益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吗?这难道不是儒家文化提倡了几千年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吗?

落叶回归大地,化作泥土,化作养分,让来年的新叶生机勃勃,让树干树枝长得更粗壮,这不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吗?这不就是把生命的美好让给后代的精神吗?我赞赏落叶,赞赏她的摇曳的姿态,绚丽的颜色,千姿百态的形状,更欣赏她那种“懂得放弃,适时退却”的落叶精神!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的生命的秋天来了,我的生命之树黄了,我就心甘情愿地变成一片落叶,悠然地飘落地上,然后静静化作泥土……

哦,那蝶儿般漫天飞舞的落叶,好美,好美……

( 1 )“那蝶儿般漫天飞舞的落叶,好美,好美”,请结合全文说说“落叶”美在哪些方面?
( 2 )品析语言。

整个叶片的背景都染成了落霞般的绚丽红色,很像腼腆少女脸上的红晕,透着柔情,透着灵性,透着诗意……

( 3 )文中引用杜牧的诗和毛泽东的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奖金六元

家附近有间卤味店,卖些熏鸡、酱肘之类的熟食,我经常去买一些来当作晩餐的主菜。我会带一只塑料盒去,既不用他们的纸盒,也免了塑料袋,回家上菜的时候也不必换盘子。

“一共二百零六元。”柜台上的女子飞快地切好了肉,朝我嫣然一笑。

我急忙掏钱,她却像校长jiā许小学生似的,说:“算二百好了,六元不要了,难得你这么有环保概念,如果大家都像你就好了。”

六元,是多么小的数目呀!可是我兴奋莫名,回到家里更是大肆宣扬,告诉家人我今天得了一笔环保奖金。跟儿子通越洋电话也不忘提一提,他们都不十分了解我为什么会为六块钱兴奋成那个样子。越洋电话那么贵,每讲一句话就值六块钱了。

在“垃圾罪孽”里面最容易自我克制的其实就是避免使用塑料袋。记得幼小的时候,跟大人上市场,拎的是蒲草编的菜篮。买豆腐买猪肉,自有翠绿的芋叶来包装,而芋头叶是可以回归泥土母亲的怀抱中去的。又记得读《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故事,王冕给人放牛,偶有些主人赏的肉食,便用荷叶包了回家去,孝敬母亲。

余光中的诗,孩子小时我曾教他们背诵的:那就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荷叶是多么好的包装啊!

粽子是用箬竹叶包扎的;原住民的竹筒饭是用竹节包装的;酒,则灌在葫芦里。

总之,古人硬是有办法找到美丽实用的包装。

塑料袋却可恶可憎,如癌细胞愈肿愈大,永不消退,终而与人偕亡。我因而带着盒子带着罐子去买菜。对我而言,要做环保就得麻烦,就得不方便。而麻烦,不方便,恰好就是“爱的高昂的价格”。

每当商家问我干嘛不肯拿一个塑料袋的时候,八成旁边会冒出一个帮我说话的人:“人家在做环保啦!”

我为这一声解释而深深感激。何况,运气好的时候,居然还能得到六元的奖金。

我生平所获赠的奖金中以这一笔价值最大。

(作者:张晚风,有删改)

( 1 )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 2 )阅读文章,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过去人们的环保方法

用蒲草编的菜篮装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如今“我”的环保行为

________


( 3 )对第⑥段作者引用余光中诗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 说明人们总有办法找到美丽实用的包装。
B: 告诉我们荷叶可以包裹我们的相思之情。
C: 说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美丽实用的包装。
D: 表明荷叶是一种很好的天然环保的包装。
E: 引用诗句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意与美感。
F: 表明作者很注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
( 4 )写出结尾段中划线的“这一笔”的来历。结尾段的“这一笔价值最大”与第④段“六元,是多么小的数目呀!”在表达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一群少年向我走来

丘吉尔是差生却为小锡兵改变了生活志向,杜小康因家境“一落千丈”而历经孤独,胡适“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玩”,调皮的“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迟到的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他们是少年中可爱的一群,在我们的成长中,陪伴引领着我们。具体到你个人,又曾受到怎样的影响?请以“一群少年向我走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具体明确,文从字顺。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中国移动我不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